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对于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问题,我有一些经验和见解,同时也了解到一些专业知识。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1.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亿以内数的读法

2.新课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计算工具的认识》教案三篇

3.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亿以内数的读法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2.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3.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以及按数级读数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按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2.帮助学生建立有关数的概念,掌握一系列的计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在万以内数的读法基础上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突出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鼓励学生在科学领域中研究与创造。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每级末尾、中间带0的数的读法。

        教具、学具准备:算盘、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答:(1)一千里面有( )个百,一万里面有( )个千。

        (2)( )个一百是一千,( )个一千是一万。

        2.复习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师出示5张卡片: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教师首先把“百位”贴在黑板上,指名同学按照顺序依次贴其它卡片。全部贴好后请同学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3.读数练习:

        教师在贴好的数位下填数字,学生进行读数练习。重点引导学生复习中间或末尾带0的数的读法。

        4.想一想,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规则是什么?

        (引导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后面类推亿以内数的读法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投影出示:

        ①1993年我国台湾省大约有20944000人。

        ②人造地球卫星速度是每分钟约474000米。

        ③某县去年试种水稻新品种,总计增产5471000千克,增值6705000元。

        学生自由读一读上面3句话。

        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这些比万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些比较大的数的读法。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2.新授:

        (1)教学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①学生观察板书:个、十、百、千、万,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呢?你能按这样的规律继续往下数吗?

        (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根据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的规律自己数出:十个一万是十万,十个十万是一百万,十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教师板书:十万、百万、千万。

        ②认识“一亿”:

        用刚才的方法,我们接着往下数,十个一千万是多少呢?

        (学生认知有难度,可能会说出,十个一千万是十千万,在这时,教师要同学生一起数,并指明,十千万就是“一亿”。)

        教师板书:一亿,并指出一亿是个很大的数,到底有多大呢?请同学看投影:

        自由读一读。(把抽象的数形象化)

        ③结合板书,教师指出个、十、百、千……等都是计数单位。

        亿以内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呢?

        从刚才数数的过程中,你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引导学生明确: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即十进关系。

        (2)教学数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①引导学生观察:计数单位之间是怎样排列的?

        教师说明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②师生共同完成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板书:在每个计数单位下面写一个“位”字。

        重点提示亿位前面要加“……”。

        ③分清数位与计数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引导学生明确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千万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千万;几个一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写在十位上……几个千万写在千万位上。

        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计数单位就不同。

        教师出示卡片:数字“5”,把它放在不同的数位上,同学分别说出它的计数单位。

        ④认识数位分级: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突出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知识,并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板书,进一步完成数位顺序表。

        ⑤反馈训练:

        请同学仔细观察数位顺序表,完成练习一1、2题。(灯片出示)

        (3)教学万级数的读法:

        ①先读出下面各数:

        28、308、4007、3070

        这些数都在哪一级?表示多少?

        如果把这些数放在万级,又表示多少呢?

        引导学生明确:同一个数在个级时表示多少“个”

        在万级时表示多少个“万”

        (渗透个级数与万级数读法的内在联系。)

        ②教学例1:

        教师在标有计数单位的珠算上分别拨上二十八万和三千零七十万。

        学生对照数位表,先写出阿拉伯数字,然后自己试读这两个数。

        引导学生根据个级数的读法,类推出万级数的读法。

        同学之间互相汇报试读结果。

        ③反馈训练:2页做一做。

        ④思考讨论:

        万级数与个级数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明确:读万级里的数,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4)教学含有万级和个级数的读法。

        ①出示例2:

        观察:例2与例1的各数有什么区别呢?

        (例1都是整万数,例2是含有两级的数)

        像这样含两级的数该怎样读呢?你能不能应用刚学过的知识再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自己读出这几个数呢?

        ②学生试读例2的三个数。

        24600 640700 10030040

        思考讨论:

        先读哪一级,怎样读?再读哪一级,怎样读?在什么情况下,“0”不读出来,什么情况下“0”要读出来?

        (用试读讨论方法,突破难点:鼓励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③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亿以内数的读法法则。

        ④反馈训练:3页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一第3题:读下面每组数

        34和340000 3004和30040000

        340和3400000 3040和30400000

        (通过此练习,使学生弄清个级的数与万级的数在读法上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读数法则的第二条)

        2.练习一第4题:

        学生充分说、读,面向全体,引导学生根据读数法则来读中间、末尾带零的数。

        3.判断:

        (1)40805000读作:四百八十万零五千( )

        (2)3706000这个数中所有的“0”都不读出来。( )

        (3)40506000这个数中有一个零要读出来。( )

        (此题考察学生对难点的掌握情况)

        4.出示活动数字卡,在数位顺序表上进行读数练习: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数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一第5题。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这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新课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计算工具的认识》教案三篇

        教学目标:

        1.在作图、分类、辨析的活动中,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的位置关系-----平行、垂直。

        2.在辨析与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初步建立平行与垂直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与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作图、分类、辨析的活动中,理解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在合作、探究、辨析的过程中理解垂直和平行的意义。

教学准备:

        题纸、三角板、小棒、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借助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一)对一条线的相关知识的回顾。

        1.出示,回顾旧知。

        (1)出示(线段)。

        监控问题:这是(线段)。谁还记得它有什么特点?

        (生: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

        (2)将线段的一端延长,成为射线。

        监控问题:现在呢?(射线),它有什么特点?

        (生:射线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不能测量)

        操作:将射线还原成线段,再延长线段的另一端。

        监控问题::它也是(射线)

        (3)将射线还原成线段,同时延长线段的两端,成为直线。

        监控问题:这是(直线)它的特点是什么来着?(直线没有端点,不可以测量。)

        2.归纳:在这幅图上,你都能找到哪些我们学过的线?来给大家说一说,指一指。

        看来,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二)揭示课题:刚才,我们一起回忆了有关一条直线的知识。如果在这个屏幕上画两条直线,会是怎样的位置关系呢?这就是咱们今天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将旧知进行了复习,从而很自然地引出新知。

二、借助分类、学生辨析,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一)自主探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 请大家想像一下两条直线会是怎样的位置关系呢,画在纸上,也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先摆一摆,再画下来。每张纸上只画出一种,画大点让大家都看得见。你能想出几种就摆几种,就画几种。开始!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搜集资源。

        监控:(1)这是同学们的想法,看看,你还有什么补充吗?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这种情况标上序号。(标号)

        (2)我们一起来看看,既然都是直线,又知道直线是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的,咱们给这些直线延长延长,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出现呢?(学生来延长)(换一种颜色,让学生延长)

(二)集体研讨,辨析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引导学生分类,辨析。

        监控问题:这么多种情况,我们怎么研究呢?(先分类)

        请大家两人一组,根据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给它们分分类。可以把序号写在题纸的背面,一会儿咱们一起来讨论,开始!

        2.集体研讨。

        ①相交与不相交

        ②引导学生分类,建立相交、不相交的概念,并板书。

        (板书: 不相交 相交)

        2.借助辨析,建立相关概念。

        (1)建立平行的概念。

        监控问题:

        ①师:我们先来看两条直线的这种位置关系,有人知道这样的两条直线叫什么吗?在生活中你见过吗?在哪儿见过?-----不相交

        ②数学中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平行,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行?

        ③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出示平行线的概念)

        提问:跟我们说的意思差不多吧?刚才咱们说的和书中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吗?(同一平面),这两条直线是在同一平面吗?为什么?(都在这张纸上)这两条直线呢?(黑板上画出一组),能再说说什么是平行吗?

        ④建立平行线的表示方法。“∥” a与b平行,可以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或b平行于a

        (2)建立垂直的概念。

        监控问题:

        ①这种情况我们称它为不相交,也就是平行,那你们说这种情况呢?对,相交。

        提问:在这种相交的情况下,哪个最特殊?特殊在哪儿?

        ②建立垂直的概念。

        A. 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垂直?

        B. 看书上的叙述。

        C. 学习垂直的表示方法。

        ③建立相交不垂直的概念

        那这种呢?相交了,但不垂直,形成了两组对顶角,每组的对顶角是相等的。追问:那垂直呢?相交之后也形成了两组对顶角,它特殊在每组的对顶角都是相等的,都是90°其实只要是相交就会形成对顶角,这些知识我们到了中学还会继续学习。

        ④欣赏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ppt)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平行与垂直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数学作业和课本中也能找到平行和垂直呢?)

        ⑤重合的处理:

        预设:A.如果学生画图的时候出现了“重合”

        监控问题:这个同学画出的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刚才我们研究的都不一样,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请画出图的同学介绍)演示:重合的过程 (两条直线有无数个交点)

        B.如何学生没有在画图中出现,教师给图理解“重合”。

        (3)小结:看来,在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了相交和不相交,还会有重合。对于重合的两条直线,我们到了中学之后还会对这样的直线作进一步的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集体辨析,得到了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进行了分类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在不同的练习中巩固新知。

        1、出示平面图形和组合图形。

        过渡语:刚才我们了解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也在生活中看到了平行与垂直的例子,那如果是一个平面图形的呢?你还能找到平行或者是垂直吗?来,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要求:指出下面图形中的一组垂直与平行。(学生边指边说)

        (1)平面图形中的平行与垂直。

        追问:第五个,有互相垂直的两条边吗?

        过渡语:你们真了不起!也能在平面图形中找到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那如果是一个组合图形呢?还行吗?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在组合图形中寻找平行与垂直。

        看来,要想验证是不是垂直,三角板帮了我们大忙,真是数学学习的好帮手。

        2.深入研究平行与垂直的传递性。

        (1) 摆一摆,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看一看这两根小棒互相平行吗?

        (2)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垂直。看一看这两根小棒有什么关系?

        过渡语:我们看了,也找了,那如果让你们动手摆一摆呢?行吗?来,小组合作,请你按照要求动手摆一摆,互相说一说,看看你能有什么发现?开始!

        监控:①哪组把你们摆的拿上来给我们大家来欣赏一下!再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②还有一个呢?先想象一下,猜猜看!然后再动手摆一摆进行验证!

        ③来给我们大家说一说吧!你们先猜的是什么?摆完之后呢?跟你们大家的想法一样吗?

        小结:看来,数学知识有的时候不能单凭猜测,需要我们进行验证,才能知道答案是否正确!

四、结合板书,总结全课。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后我们还会应用这些知识学习更多的知识。

五、板书设计: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同一平面内

        不相交 相交 重合

        平行“∥” (对顶角)

        垂直 不垂直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教案# 导语“计算工具的认识”分别介绍了计算工具算盘和计算器,还安排了有关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的阅读材料。教材安排了较多的直观图展示了算盘和计算器的实际应用、算盘和计算器的结构,比较形象直观,让学生在观察和活动中认识常用的计算工具。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学,了解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3分)

        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二、自主学习(5分)

        1、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3--24页。

        (1)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2)认识算盘。算盘上的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我们选定一档作个位(做个记号),从这一档起向左数,就是十位、百位、千位、万位,这与整数的数位顺序完全相同。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数。计数时要拨主靠梁。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在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拨珠靠梁,就分别表示几十、几百、几千、几万,“0”用空档表示。

        (3)计算器的认识。找学生说一说你知道计算器有哪些功能键?

        2、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6页例1。

        3、尝试训练:825-138= 26×39= 312÷8=

        4、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6页例2。

        5、学生汇报交流。

        6、教师强调并小结。

        三、自主练习(8分)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下面我们来进行自主练习,看谁把今天的知识学的,最棒!

        1、用计算器计算。

        55846+7646= 13027-8934= 66280×23=

        6908×37= 111111111÷9= 395412+10589=

        2、小组汇报。(抽签汇报,可以选择口头展示或黑板展示等)

        3、教师强调小结。

        四、当堂检测(发试卷)

        师:同学们,我们再接再厉,用的成绩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那下面我们进行课堂检测,看谁完成的又快又正确!

        五、评价总结(4分)

        1、教师面批3人左右,然后小组内交流答案,自批,统计正确率;

        2、小组汇报完成情况。

        3、教师总结错题的类型,再次精讲。

        4、学生谈收获和自我评价。

       篇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3、 能有意识地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4、 进一步感受

        教学重点:

        根据统计图提出和回答问题并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难点:

        自主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指导学生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节约时间,保证教学目标的实施)

        一、情景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人吗?你还知道哪些与人口有关的数据。下面是某地1985—2000年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统计表, (课件出示) 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整理和分析这些信息,看看能有什么收获!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课前预习完成)

        师:在制图时要注意什么? 生答后师简要小结:作图时要注意线条要直,画完后要标上数据。

        2、自主探究

        ①学生观察单式条形图(课件分别出示城镇人口统计图和乡村人口统计图)。

        ②设疑问难:

        统计的现实意义,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③生尝试自主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可根据书上99页完成)师巡视并辅导个别差生。先完成的可以同桌比一比,说一说自己作的好的地方。

        3、合作交流

        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生互评后教师点拨:这就是复式条形条形统计图。(出示制作好的大幅条形统计图并板书课题)

        ②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

        ③全班汇报、交流

        ④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⑤联系实际 激发情感 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人口逐年变化情况。

        三、巩固应用

        1、出示某超市两种饮料月销售情况统计图,回答

        ①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②如果你是超市老板,下个月应该怎样进货?

        2、出示1997-2000年我国废水排放量统计图,观察并回答问题。

        工业废水排放在逐年? 生活废水排放在逐年?

        从图中你想到了什么? (渗透环保意识)

        四、拓展应用

        1、请你调查你们小组同学一周内爸爸妈妈每天的睡眠时间,制成统计表。

        2、根据复式统计表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3、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五、 回顾总结,展示个性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和体会?

       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2.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正确使用存储运算键。

        教学策略

        1.计算工具的介绍可以结合第25页的阅读材料进行,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2.算盘的介绍具有丰富的文化传统教育因素,学生可事先查阅资料,介绍算盘的发展过程和曾经广泛使用、对亚洲国家的影响等辉煌历史。

        3.介绍电子计算器时,重点在向学生介绍常用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时,可利用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在弄清如何计算,和存储键如何使用等重难点时可运用电脑课件进行实际的演示。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上一节数学课。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计算工具

        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通过预习,查找资料。课一开始即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计算工具,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1.远古计数:

        师: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

        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2.算筹:

        师:这种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计数级是什么事情,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出示课件)

        (板书:算筹)

        师:介绍算筹: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计算。算筹是用271根木棍或竹子制成。在多媒体白板上展示。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有数位,哪一位表示几就用小棍来表示。一个竖棍就是1,二个就是2,五个就用一个横棍来表示……空格表示零。

       3.算盘:

        师: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出示实物。

        展示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下面每颗珠子表示1。一档共表示多少?表示15。因为我国古代是15进制。现在是满十进一。所以算盘后来游船到日本、朝鲜等国。进行了改进。就是老师手里的这个算盘。上面是1颗珠子。一档表示多少?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4.计算器:

        师:我们现在最常用的计算工具是哪一个?

        生:计算器。

        师:你在哪里见过计算器?

        生可能回答:菜市场、早市计算菜的价钱。超市计算物品的价钱。……(学生介绍)

        师:拿出你手中的计算器,同学们可以互相看一看,你们的计算器各部相同?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对计算器的大小、模样、作用有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具体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打下基础。并引起探索的兴趣。

        5.电子计算机:

        师:接下来科技又向前推进,人们又发明了什么?

        生:电脑。微机。

        师:电子计算机。(出示课件)

        生看课件: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就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演变史,认识算筹、各种算盘,了解算盘计数,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课件的展示快捷,而且本身它就是电子计算机,展示现代科技的发达。并引导学生,科技不会停滞,未来更先进的计算工具就等着你去发现,发明。

        三、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

        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使用计算器。拿出你们的计算器。你认识哪些功能键?他们都是干什么的?自己按按试试,琢磨琢磨。

        生摸索,尝试各个键子的作用,发现了就说出来。

        师根据学生的发现,引导全体学生学习。跟着老师的指示尝试。

        师:还有date表示日期,老师刚才听见有的计算器有声音,你知道如何去掉音乐和声音吗?自己琢磨琢磨。

        师:电脑展示各个功能键的名称。边出示,边讲解。

        师:现在我们就来用你手中的计算器进行计算。尝试一道加法:4468+1792=

        生进行操作。然后说出结果,并说明输入过程。先输入4468,再输入加号,输入1792,再输入等号。

        结果就出现了。(师可用电脑课件实际演示计算过程。)

        师:尝试减法、乘法、除法和小数计算。32010-8925= 126×39= 312÷8=

        6.34-4.7=

        生进行操作,输入数据,并说出计算结果。

        师:计算综合算式。复习运算顺序。当计算6396÷(520-438)时,怎么办?

        生讨论方法。可以用纸记录下来,再接着算。可以……

        师:我们来学习存储运算键的使用。M+表示存储数据,m-表示删除数据,mr表示提取数据。我们来尝试一下。输入520-438,算出结果,输入m+进行存储,然后输入6396÷,再输入mr进行提取,输入等号。

        师:重新演示一遍,以巩固。出示一道题目,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计算,并找一名同学到电脑上来演示。边演示边讲解过程。

        设计意图:认识计算器,我选用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主了解计算器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探究计算规律,尤其是存储功能键的使用更是有趣又有难度。既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也可以端正学生对待计算器的正确态度,懂得合理地利用它。

        四、练习应用:

        师:看来同学们都会使用计算器,那我们就借助计算器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1.闯关游戏:

        (游戏规则:1、以小组为单位,共闯两关,两关都过即为获胜。2、每关开始以老师口令为准。)

        2.寻找方法速算:

        25×4×8= 13897×16×0= 99+199= 155555÷5=

        五、拓展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算工具,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的知识?课下同学们可以到网页中继续去了解计算器的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1.远古计数

        2.筹算

        3.算盘

        4.计算器:m+存储 m-删除 mr提取

        5.计算机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在列表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节课知识,将为学习用列表等方法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实际问题奠定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1、本节课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例题从三个小朋友买相同笔记本的信息,分两次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找出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条件并进行整理,通过呈现表格让学生思考怎样解决问题。随后学生很自然的自主分析数量关系,解决第二个问题。

        2、在练习中安排了与例题结构相同的实际问题,学生都能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解答第二个问题时,有大部分同学想不到方法,要从小明的信息算出单价,再用除法求出小军能买多少本。这是本节课的障外点。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提高学生收集并整理信息,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今天关于“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