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万能

       对于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万能的问题,我有一些经验和见解,同时也了解到一些专业知识。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1.数学说课稿【三篇】精选 三年级

2.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

3.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三篇

4.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三篇

5.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三篇

6.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3篇)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万能

数学说课稿【三篇】精选 三年级

       篇一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以及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运用转化思想,在数方格法的基础叟,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长方形,并分析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再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通过实例验证,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公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知道推导方法,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做准备。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沟通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操作,让学生尝试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3)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并会运用面积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4、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教法学法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一堂几何初步知识课,为以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梯形面积的计算,提供了知识准备。本课的教学设计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从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归纳概括初步反馈,遵循了概念教学的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现已有的表象,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正体现了概念教学的顺序:动作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念。

        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去操作,自己去观察、比较,自己去探求,重视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自己去获取知识,以思维训练为主线,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互助合作,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整体提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教具逐个出示:

        1、图(1)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怎样算?现在量得长是7厘米,宽是4厘米,你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那么图(2)我们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它的面积吗?用什么办法求它的面积?

        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后反馈。(教具演示把多的一块剪下来,拼过去正好是一个长方形,再用长乘以宽就是它的面积)

        3、刚才我们用割下来补过去的方法将图(2)转化成和原来图形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再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求出它的面积。现在谁能计算图(3)的面积?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教具演示:把图(3)右边的三角形割下来补到左边,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二)导入新课

        图(2)、图(3)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它们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就能算出它们的面积。(教具出示下图)

        你能想办法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出示课题。

        (三)引导探究

        1、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尝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师巡视,学生计算1号学具纸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谁能说一说,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答案。

        到底怎样思考才是正确的呢?充分运用你手头的学具和有关工具(尺、剪刀等)来尝试操作,然后列式计算(四人小组进行合作、交流)

        反馈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具演示“转化过程”。

        演示前先比较两个全等的平行四边形,再将其中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图形剪开,将左边的三角形(或直角梯形)拼到右边去,正好是个长方形,量出它的长是7厘米,宽是4厘米,面积是7×4=28平方厘米。

        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比较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之间的关系。

        2、操作实践,验证想法。

        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任意画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任意取一个学具平行四边形纸片,证明你的想法。(结论:由此看来,对于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要计算它的面积,我们都可以用割补的访求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它的面积)

        3、观察分析,归纳公式。

        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为什么?(学生讨论)

        结合回答,教具演示:因为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形变面积不变,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以高。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如果用字母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a表示它的底,h表示它的高,那么平等四边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怎样的?

        (四)小结

        1、面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新问题,我们利用已有的“求长方形的面积知识”,通过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2、现在,你们说说,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键是找哪两个条件?

        (五)练习

        1、计算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练后讲评)

        2、计算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有一块平行四边形草地,底18米,高10米。这块草地的面积是多少?

        (六)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2、同学们的表现好在哪里?

        *3机动练习:

        计算下面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正确列式为()。(单位:厘米)

篇二

        一、说教材

        1、说课的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五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教时“认识分数”及93页做一做。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分数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物体和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本节课主要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经验出发,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能直观地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3)、沟通生活和数学的联系,感知生活中的数学。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

        (1)、教材以“游乐园”的形式,呈现了本单元的基本学习内容,体现了在玩中认识数学以及人与生活、自然的有机联系。

        (2)、“认识几分之一”通过两个学生分月饼的情境引入分数,使学生知道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 。利用迁移推想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学生通过动手折出之分几一、创设学习情境,重视教学知识的操作性,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并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5、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和认识几分之一是教学重点;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是教学难点;教学的关键是提供学生尽可能多的材料,通过学生折、玩、涂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说教法

        设计这节课主导思想是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玩一玩中探索分数的意义,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三、说学法

        1、 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实物中认识“平均分”、进而感知分数的意义。

        2、 进行比较、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四、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分四个环节进行:

        1、 活动引入,体会平均分。

        2、 主动探索,感悟新知。(从面到点)

        (1)认识几分之一:平均分——分母的意义——几分之一的意义——揭示课题。

        (2)认识1/2 :不同的图形用相同的分数表示。

        3、 利用学生资源(动手操作)比较分数的大小。

        4、 在生活中找分数,让学生体验分数来源与生活。

        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从学生最熟悉的分苹果出发,让学生感知平均分)

        1、创设情境,聪聪和明明分6个苹果,怎么分?

        生1:……

        2、师:这两种分法哪种最特别?为什么?(特出“平均分”)板书

        3、如果两个苹果分给2个人,怎么分?

        生:每人一个

        4、出示一个苹果,分给俩人,能平均分吗?怎么分?

        5、学生以圆为例动手操作,折出一样大,也就是平均分。(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二、教学几分之一(大量感知把一样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的基础上再揭示分数,目的:传授程度减少,让学生自主探究)

        1、请选择信封里你喜欢的图形,折一折,分一分,你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生动手操作,师巡视了解情况)

        2、反馈:(把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并给它们编号。1/2有3个,1/3、1/4、1/8、1/6、1/16、1/32各一个,不平均分的2个)

        师:这些图形是不是平均分的?为什么?今天我们先来研究能平均分。

        师:为什么认为这些是平均分的? (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

        3、观察一下这些平均分的分法有什么不一样? (1)(平均分的份数不同)

        (2)把( )平均分成( )……

        4、(根据第3问灵活提问,全部或有选择的)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如:把正方形平均分成n份,涂出了其中的一份)

        5、 师:(拿出一个图形)这个图形整个用1来表示,那么这个图形平均分成了2份,这一份用什么数来表示?(如果生说不出师自己说)认识1/2、1/3、1/4……(在此插入书写方法)在图形下板书各种几分之一,教读法

        6、 师:为什么这一份用1/2,那一分却用1/4呢?

        生: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它平均分成2份,它平均分成4份

        7、 揭题:象这些1/2、1/3、1/8……我们都叫它为分数(板书:分数)

        8、举例:1/4就表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正方形的1/4。

        空白部分还有几个1/4?

        8、 练习:(判断题)

        三、教学1/2(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师把学生作品用1/2表示的图往下拉)我们来看这几个作品,都用分数1/2表示,图形不同,为什么都能用相同的分数1/2表示呢?

        小结:(能用1/2表示的这些图的共同点)把( )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2、师:空白部分用哪个数来表示呢?为什么?

        3、(再次强调意义)1/2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选择一个分数说一说意义

        四、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拿出1/2和1/32的两个同样图形)我们来看这两个图形,涂色部分用1/2表示,那个涂色部分用1/32表示的是这一块,(可以剪下比一比)哪个大?为什么呀?

        (1/2表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平均分成32份的一份大)

        板书:1/2>1/32

        2、猜想:1/2、1/8和1/32的大小

        板书:1/2>1/8>1/32

        3、自由选择两个分数比一比大小,你发现了什么?(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4、说一个更小的分数。

        五、生活中的分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看到这些东西你联想到几分之一?

        A、用什么分数表示想到几分之一?

        B、拓展练习

篇三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1、师:上几节课的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你能说一个分数吗?

        让学生举例,并让学生说一说他举例的这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2、师:陈老师刚才在来你们学校的路上看到一辆汽车的标志(师出示宝马车的标志),

        改成你能在这个标志里找到分数吗?(生1:蓝色部分是这个标志的2/4。生2:空白部分也是这个标志的2/4。)

        3、师:陈老师在吃巧克力时又吃出了分数,你猜猜老师吃出了什么分数?(出示巧克力)

        (生1:陈老师吃了其中的一份就是吃了这块巧克力的1/6。生2:吃了3份就是这块巧克力的3/6,吃4份的话就是它的4/6。生3:全吃完就是这块巧克力的6/6……。)

        二、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

        1、看到黑板上的2/6和3/6你还想到了什么?(2/6比3/6小,分母相同……)

        2、师: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几个同学吃的巧克力提个数学问题呢?

        3、现在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你怎么来说服别人接受你的说法呢?(证明自己的方法)

        4、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证明自己说法是正确的,让大家都来接受你的说法,好吗?(比如可以画,可以折、可以写、甚至可以组织语言来说)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汇报并说说想法

        生1:我们小组认为应该是5/6比如巧克力先吃掉2份,就是它的2/6,又吃掉了3份,就是3/6,合起来是5份,所以是5/6。

        生2:我是折纸的。

        (出示折好的纸:)2/6是2块,3/6是3块,一共是5块,所以是2/6+3/6=5/6

        师:2块是几个1/6。

        生:2个,3块是3个1/6。

        师:合起来是多少?

        生:5个1/6是5/6。

        师:有没有画图的呢?

        生:我画的是长方形的图。(实物投影展示)

        6、另外的你们会算吗?比如1/6+3/6(5/6)

        说说你的想法(1个1/6加上3个1/6就是4个1/6,也就是4/6)

        引导学生小结到算理上:2个1/6加3个1/6是5个1/6,就是5/6

        7、说的真好!你可以从黑板上自己找两个分数相加看,也可以自己写两个分数加一加。

        口头汇报,抓住加起来超过6/6的,比如1/6+6/6=7/6,让学生讲讲为什么不是1/7,讲讲道理。

        三、同分母分数减法探究

        1、那谁来计算4/6-3/6,谁来说明一下方法。

        同样的道理,4个1/6-2个1/6就是2个1/6就是2/6

        2、你能从黑板上挑些分数写一些算式,并算出结果吗

        3、汇报展示一下

        你是怎么计算的,(分母相同,分子相减就可以了)

        4、一个块巧克力,老师吃了1/4,还剩多少?

        师:一块巧克力我们用什么数字表示?(用1表示)

        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解决?怎样列式?

        师:试着计算

        生:1-1/4=4/4-1/4=3/4

        把1看成4/4,4个1/4减去1/4等于3个1/4,是3/4

        小结:计算用1减几分之几时,我们把1看成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来计算

        四、解决问题

        1、计算

        1/4+2/42/8+5/86/8+3/83/5-1/5=7/9-5/9=1-7/9=2/3-2/3=

        五、课后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还有问题吗?生表示没有问题)你们没问题,我提个问题:1/2+1/4、1/2-1/4,你们能解决吗?

        6、板书设计:

        分数的简单计算

        1/62/63/64/65/66/6

        2/6+3/6=4/6-2/6=

        1-1/4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

        #一年级# 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8和89页,《找规律》的例1~例3及“做一做。”

        “找规律”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找规律”作为新单元的第一课,非常重要。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如果这节课没有把握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继续学习将会造成阻碍。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知道下一个物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主题图,认识规律同时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通过涂色,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能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通过图形或物体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并会知道下一个图形或物体。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具、学具的准备

        二、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游戏、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游戏、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找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在教学设计上,注意重点内容的处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找规律、创造规律的主要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由魔术导入,在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规律的存在。

        设计意图:通过教具的辅助,演魔术的情境,体现新课程标准情境教学的理念,意在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情境,促使他们较快融入其中,并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布置教室。

        设计意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发现什么,都是怎样排列的,他们的摆放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由此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规律,也就是一种物品摆放的规律是什么?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设计意图:此环节分三个层次,先出示“彩旗”,引导学生找规律;接着同时出现“灯笼”图、彩花图和“小朋友排队”图,由学生同桌讨论找出规律;最后汇报说清规律。

        (三)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摆一摆,猜一猜。

        2、涂一涂。

        设计意图:完成老师的任务,设计一条手链,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更好地发散并创设出更多的、更复杂的规律,从而培养他们大胆创新的意识。

        此环节重在体现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以“听会忘,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四)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1、联系生活找规律。(课件出示“生活中的规律”图)

        2、做规律

        听规律,做出有规律的动作等。

        3、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按规律摆学具环节,对“规律”的感知、体验已得到加强,已能判断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所以此环节承上启下,意在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有用的,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体现“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符合新课标和新理念。

        篇二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统计》,这节课是在学生对用数杠进行统计,100以内数的数数和写数的一定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为此,我设定了:

        1、认知目标:

        (1)能将信息整理分类。

        (2)能对每类的对象进行统计并将结果登入表内。

        (3)会在格子纸上画简单的统计图。

        2、情感目标:

        (1)通过信息的整理、分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数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

        3、思维拓展目标:

        使学生通过学习,初步了解统计的优点,会对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进行统计。

        二、说教法学法:

        一年级的学生对统计的认识非常的浅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本来是用学生的生日作范例,进行统计认识的教学。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日并不了解,也不感兴趣!所以,我利用书本第55页的小调查作为新授的切入口。从学生喜爱的水果入手,引起他们的兴趣与注意力,从学生自己的需求出发,作为一项游戏来完成信息的整理、分类与统计。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总体设计:

        这节课,我安排了两个环节。

        1、详细对学生喜爱的水果进行统计。

        第一个环节是这堂课的重点。我来重点说一说我设计的教学环节。

        在开始时,第一个步骤是通过实物的出示。用摆放在桌子上的水果,对学生进行感官上的刺激,使他们很快投入到注意的状态中。通过对个别学生最喜爱的水果的调查,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并请回答的学生尝一尝水果,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学生都要吃水果,自然地引入第二步骤。

        第二步骤是通过要分这些水果给学生,首先要知道每人喜爱的水果,再进行分配。从此开始新授内容的探究。又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运用举手表决或排队分组等形式进行,完成了对所需信息的整理和分类以及统计表的填写。这样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把新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

        第三步骤是请学生根据统计表来绘制统计图。通过教师绘制一条到学生小组完成一条到最后每人在书上绘制一条。通过统计图很清楚看出信息的多与少。突出了统计图的优点。

        2、学生自己对生日进行统计。

        这一环节在前面环节的基础上,估计学生没有什么难度。只要按照第一环节的步骤,一一分析、逐步深入,就可以完成了。把它作为巩固练习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统计的认识。

        篇三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60—61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前后”、“上下”的位置与顺序,理解了位置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续性学习。但认识左右比认识前后上下要困难一些。“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要具有更强的空间观念。它为以后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和掌握其相对性。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培养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

        2、能力目标:通过有趣的具体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倾听与交流能力,质疑与评价能力,以及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用生活中有关“左右”的情景,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渗透“事物之间相对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认识“左右”位置的关系,准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二、说教学法

        1、说教法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

        (1)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

        兴趣是的老师,通过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况下体验左右的位置,会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索性,使课堂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学生在愉快的“玩”中巩固了知识。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4)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感受物体的位置,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5)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学内容是丰富的、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精彩纷呈的。所以本节课利用多种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与创新,让更多的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达到层次。

        2、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4)通过灵活、有趣的游戏和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境激疑

        新课开始,我利用课赛情境,让高兴的同学举手。从而引出课题:《左右》。

        (二)互动解疑

        1、说一说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一说常用左右手做哪些事情?

        学生举例的过程,既是教师了解学生认知基础的过程,也就是他们自己熟悉左右的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上找一找,看看还有哪些象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这样,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充分感知自身的左和右,让他们在各自原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去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2、玩一玩

        通过带着学生玩“举右手,抬左腿、摸左耳”这些“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帮助学生借助身体器官认识并正确分辨左右。在这一环节中,我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选择学生最熟悉的左手、右手为突破口,借助身体的器官,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体验,领会左右的含义,分辨左右的位置关系。通过自主寻找、合作讨论、游戏反馈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合作交流的能力,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性。

        3、摆一摆。

        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叙述摆学具,通过摆的活动,让学生把身体的左右迁移到生活中来,使学生学会确定物体的左右。在听老师的叙述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如何用语言来叙述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说一说。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通过回答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同样的东西,按左右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

        (三)启思导疑

        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握手,请学生判断,老师是用右手握手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后,老师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我们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相对,用右手握手方向刚好相反。通过质疑、释疑,让学生发现“左右”的相对性。

        (四)实践运用

        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学是谁?

        2、从右数大客车是第5辆,一共有()辆车。(课本61页练一练第3题)

        3、我问你答

        4、拓展延伸

        有一个小朋友要上楼,你能告诉他应该走哪边吗?

        如果他不走右边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学生自由发言)

        你知道为什么“上下楼梯要靠右行”了吗?

        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他们都是靠哪边走的?

        走路时我们要注意什么?(结合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小结: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交通规则,我国规定每个公民都靠自己的右边行走或行车。现在请同学们都靠自己的右边来回走一走歌谣:同学们,请记住,上下楼梯靠右走,不追逐,不打闹。走马路,也靠右,安全第一永记住。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在我们的生活中,认识左右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帮助,就让我们到生活中去体会吧!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三篇

        关于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是(查同中学生心发展情况)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4、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肖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3)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2

一、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了"引导探索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改革思路,并且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

二、设计思路

        (一)关于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93—99页的直线和线段的认识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而直线和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的起始概念,也是进一步学习图形的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在这一学段的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直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特征,初步学会画直线和线段。

        2、使学生学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直线和线段,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难点是理解直线的特征。

        (三)关于教学流程

        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

        1、设疑激情: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课中出示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的一角的简笔画,组织学生给简笔画中的线条归类,引出课题"直线"。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且强调学生建立空间感、符号感、数学感及鉴别结构和规律的能力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习,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在新课教学中,我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理解直线和线段的特征及两者的异同,并通过自主操作、交流,掌握画直线和线段、量线段的方法。

        3、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线段,分辨出某一物体由哪些线段组成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问题。

        4、交流评价: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如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三、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利用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1、多媒体出示描绘校园一角的画面,有假山、流水,还有太阳、小鸟、教学楼以及小树、各种花。

        2、引导学生欣赏图画,感受校园美景,激发热爱学校的情感然后去掉颜色,成为一幅线描画。

        3、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幅画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些线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4、汇报:以一株花为例,请学生给线分类多媒体显示花变大,各线条间稍分开指名分类,随着学生的指点,线跳入相应的框中,框下分别注有直的线、曲的线。

        5、引出课题:像这样笔直的线,是直线(板书),今天的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直的线。

        (二)引导探索

        1、认识直线:

        (1)认识直线的特征:

        课件出示妈妈织毛衣的场景的照片,突出散落在地上的绕来绕去的毛线问:它是什么形状?老师把它这样(用手把线拉直)(变直了),这种线你能给它取个名称吗?(板书:直线)这是一条直线,它有什么特征?教师把毛线一点一点拉长问:"还可以拉长吗"(可以)现在老师一个人不能把它拉长,谁来帮老师拉一拉?请两位同学上来拉教师问:"还可以拉长吗?如果它不断地拉长,请你想象一下,它可以拉到哪儿?"从中引出直线的一个特征:无限延长(板书:无限延长),那它有尽头吗?引出直线的另一个特征:没有端点。

        (2)画直线:既然直线那么长,我们能把它全部画下来吗?学生回答:"不能"所以我们画的只是直线的一部分请同学们试着画一条直线。

        (3)学生汇报交流画直线的工具、方法教师总结。

        (4)判断直线(课件出示):请你认真观察哪条是直线?哪条不是直线?

        (5)在生活中你见过直线吗?

        2、认识线段:

        (1)认识线段的特征:

        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许多物体的边是直的,但它有端点,那它是什么呢?课件出示杨浦大桥上一根根斜拉的钢索的照片。

        请看大屏幕:这是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个点之间的一段叫线段(板书:线段)教师画一条线段。

        (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线段和直线比较有什么相同点?(直)它们又有什么不同点?得出线段的特点:有限长、有两个端点。

        (3)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3、量线段

        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画了线段,知道线段有长度,它可以用尺子等工具来测量。

        请你量一量数学书有多少长?先别忙着量,你先估计一下这本书有多长,把它写在旁边(教师请几位小朋友说估计的长度)那么它到底是几厘米呢?我们就动手量一量吧。

;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三篇

        #三年级# 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以下是 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篇一

       《分一分》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与代数”认识分数的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等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谈教材分析

        《分一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的一课,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是有很大差异。开始学生掌握分数的含义是很困难的,因此,本单元第一次出现分数时,通过一些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和一些图形,着重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这一节教学能为以后深入学习分数系统知识和小数系统知识打下良好而必要的基础,更为以后解答分数四则运算和应用题奠定坚实而重要的基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这套教材,分数这部分知识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是五年级的系统学习分数知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六册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这一课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它是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运用生活经验,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二、讲“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激发学生对知识学的热情。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

        本节课中主要采用“学生自学,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辩论”等形式,不仅能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意识而且能起到传递感情,增进友谊的作用。使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推导的全过程,通过亲身经历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探究兴趣

        导入新课时创设一个分苹果游戏,三个同学一组把6个苹果分给两个同学,怎样分才公平?每人分几个?接着分4个苹果,分2个苹果。教师把学生回答的3、2、1分别板演,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生分多少?游戏

        1、起学生对平均分的回忆,突出平均分这一关键。

        2、通过把一个苹果分给两个同学,每个同学得不到一个苹果(半个)该用哪个数表示呢?给学生留下悬念,为探索新知创设了情镜,也使教学从整数很自然的过渡到分数,由整数不够而用分数表示是符合数的扩展规律的。

        (二)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学习

        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有时遇到不够一个的,就不能用整数表示,那用什么数表示呢?有知道的吗?有的学生有预习的习惯,也有的同学学奥数就知道用1/2表示,让他在师板书的3、2、1下面试写,学生看到整数不够可以用分数表示,从整数过渡到分数学生一点也不感到陌生,很自然便于接受。写对后教师加以表扬,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感到很自豪,课上表现的会更积极。让学生拿出学具袋中的卡片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涂自己喜欢的图形,分别涂出它们的1/2。涂后展示给同学们。教师放慢速度,提高音量讲解1/2的读写法,分数各部分名称。再让学生读。突出教学重点.在这里教师重组了教材把教材后面的内容先学了.让学生把正方形纸折成它的二分之一并涂色,让生把涂好色的正方形粘到黑板上,师鼓励生用多种折法折,如有困难同学间合作,研究折.(对于偏离对角线的折法教师给予表扬)让生说一说为什么图色的形状不同都能用1/2表示呢?这一设计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注重发散思维培养发挥学生聪明才智.让学生想在日常生活中在哪还见到过可以用1/2表示的事物.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在重点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的基础上大胆放手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学生从学具口袋中拿出学具,动手操作把不同形状的纸平均分成几分把其中一分或几份涂色并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开展小组夺红旗游戏活动,看哪组折法多,折法特别,小组合作,研究折法,在探索,合作中获取多种折法,多个分数,激发创新意识,在评选活动中,对于折法特别涂法特别的与重不同的让他们说出表示的意义.突出了难点.活动后评出红旗组,组中每个成员得一朵小红旗,装在自己成长记录袋中又一次体会成功的快乐.设计游戏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兴趣浓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

        (三)愉快教学,创设宽松环境。

        如让学生标出绳子的1/10,再让学生标出不同的方法,教师在表示出其中的两部分,这又怎么表示呢?学生互相说一说,再出示五角星图,点子图说一说图的3/5,5/6等表示的意义.突破难点,让生灵活运用知识.由于有“折一折”做铺垫,“说一说”部分,教师不是以讲授方式传授那样势必局限学生思维活跃性,影响他们思维发展这样开放式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可以在分享彼此思考见解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师有意识把学科进行整和,竞赛时男女孩头像下用英文girl,boy书写在学生进行折纸活动时放舒缓的音乐,学生学起来更加轻松,课堂上不再是枯燥无味,鸦雀无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数学的乐趣,活泼的游戏,优美的音乐,教师丰富的表情,鼓励性的语言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他们整堂课都能兴趣昂然。

        (四)竞赛练习,激发竞争意识。

        设计了“勇夺小红花”节目老师当主持人,学生是竞赛选手,分男女两组进行竞赛,让同组的做在一起,获胜组每生一朵小红花,粘到班级红花栏中,共设计三关题,第一关必答题,男女生互选题,答对得苹果卡。第二关抢答题,答对得卡,答错扣卡。第三关能力测试题,此题目的是为了对问题深层次的理解,给学生一个思维开放的空间,让他们自身水平和能力得以展现。练习活化了题形,新包装,新口味题形必将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得到空前高涨。

        (五)及时评价,体验成功快乐

        评价目的在于激励,课堂上学生通过老师、同学、自己的及时评价更加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体会成功感。

篇二

       一、教材简析

        1、教学基础

        《猜生日》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了解年、月、日的有关知识,会判断大月、小月及第几季度、会看日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创设了过生日的情境,通过猜生日这一活动,让学生运用大月、小月等有关知识判断,推算出某一个人的生日,为以后一天的时间、24时计时法,形成有关时间的知识系统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活动,推算出某一个人的生日,从数学角度看待与时间有关的问题。

        ②能力目标: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观点,及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联系,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活动,推算出某人的生日。

        教学难点:对推算方法的理解、掌握。

        二、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题。

        把学生熟悉的小红帽故事编出继集,7月1日,放暑假了,小红帽要去外婆家为外婆过生日,再过一星期就是外婆的生日了,创设情境复习大月、小月,季度等有关知识,激发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最后同事实导出课题“外婆的生日是哪一天呢”?我们一起来“猜生日”。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猜猜外婆的生日——“再过一星期就是外婆的生日了。”

        学生自主探索。回答,师板书出学生的推导过程。

        ①一星期有7天。1+7=8,所以是7月8日。

        ②一天一天的数。(师和学生一起边翻日历边齐数。)

        2、猜熊奶奶的生日。

        创设情境:熊奶奶也来为外婆祝贺生日,小红帽问熊奶奶的生日,熊奶奶说:“我的生日是上个月的最后一天。”

        学生思考:“上个月的最后一天是几月几日。”生答师板书。

        7月的上个月是6月,6月的最后一天6月30日。

        3、猜小帽的生日。

        调皮的小红帽要考考大家,她要大家猜猜他的生日,“今天是7月8日再过30天就是我的生日了。”

        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

        生回答出几种推算的方法,师板书出来。

        ①7月是大月,7月8日中有31天,用8日减去一天,给30天,凑成31天,8日少了一天成了7日,就是8月7日。()

        ②在日历上一天一天的数。数过30天,就到了8月7日。

        ③8+30=3838-31=7得出8月7日。()

        ④7月8日再过23天,满31天,30-23=7,剩下的7天就是8月份的,得出8月7日。

        最后引导学生说说哪种方法,最简便,并总结:抓住了7月是大月有31天,()先凑出31天,剩下的7天,就是8月份的了。

        4、猜老师的生日,“老师的生日在一年中的倒数第3天。

        让学生猜出老师的生日,写在卡片上,并写上一句祝福的话。

        学生出现两种答案:12月28日,12月29日。

        师引导学生倒数:31、30、29,得出正确答案是12月29日,并引导学生得出倒数第3天是指导经过了两天,到了第3天,应该用31-2=29。而不能用31-3=28。

        三拓展运用,解决问题

        1、合作探究,互猜生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的生日编成一句话,让别人也来猜一猜。

        2、思考:豆豆12周岁,只过了3个生日为什么?

        3、课后小结:师生谈话。

        四布置作业

        回家后,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来玩猜生日的游戏,比比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三、教学方法选择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猜生日》这节课,教材中只有3句话“我的生日在这个月的最后一天”、“再过30天就是我的生日了”,“我的生日在一年中的倒数第三天”。看似简单,其实可挖掘的内容很多,为了让孩子有高昂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我构思了“小红帽”的续编故事,用现代教学手段,电脑课件呈现,把教育内容溶于其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教学内容有层次的逐步展开,寓教教于乐,不断的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注重体验,激励自主探索。

        我采用了谈话方法进行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经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探索设计了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使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互补互学。进一步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交流中,使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并让学生选择化算化,渗透化的思想。

        三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生活化。

        生日与生活密切联系,通过猜故事人物的生日,猜老师的生日,同学之间的互猜生日等活动,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还可以运用于活的乐趣,体会数学的生活化,最后,我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回家与家长玩猜生日的游戏,进一步突显数学的生活化,让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达到课虽尽,趣犹在的良好效果。

篇三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课本第78-79页例(1)、(2)及“做一做”,练习十三第一题。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3、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发现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口算除法方法多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方法,训练学生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3)、学会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口算方法。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一)、重新认识计算教学的目标。

        传统的数学计算教学的目标注重让学生牢记法则,通过反复练习形成计算技能,而忽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使计算的学习变得乏味无趣,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这节课,我想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会新知识,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学会计算,而更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注意分类、转化思想的渗透,使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从而把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育的根本的目标。

        二、说教法与学法。

        1、计算教学方式、方法的新探索

        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努力构建计算教学的新思路。

        2、注重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

        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把计算教学置于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从而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3、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在本节课中,我尽量让学生参与“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现有图形,独立思考得出80÷20的口算方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体现。在学生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再通过小组交流口算方法,让每个学生有说话的机会。通过“说”提升学生对口算过程的认识,通过“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这样,资源得到共享,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拓宽思路,彼此受益。

        4、注重练习形式多样化

        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不表述计算过程而直接通过思维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因而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如果学生对口算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就会自觉积极地参与。于是,我在教学中注意练习形式多样化,如“对口令”、“找朋友”、“夺红旗“等熟练口算的游戏活动,提高口算能力,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富有趣味性,做到寓学于乐。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三篇

        #二年级# 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篇一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锐角和钝角”P38—P40。

        2、教材分析:

        《锐角和钝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的内容。教材的开篇就呈现了3种不同的角,通过让学生利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较,抽象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从而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并通过设计找角、造角、画角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去让学生深刻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下基础。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准备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来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能在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能力目标:经历找角、分角、造角、画角、欣赏角和摆角等活动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3、情感目标:通过师生评价、交流体会的活动,建立自信心,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同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三角板的直角辨认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能清晰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法和学法是相辅相成的、互相联系的。教师的教应当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本节课当中,我准备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创设一个轻松、开放的学习氛围,以“小精灵聪聪”为引向,以“找角、分角、造角、画角、欣赏角、摆角”为主线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勇于尝试,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找一找、分一分、造一造、画一画、赏一赏和摆一摆的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中获得新知识,让学生在不断的评价和交流中,求得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同时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

        总之教师的“教”将要做到: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鼓励探索、引导发现;学生的“学”才能做到:勇于尝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激趣:小精灵聪聪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角。

        2、指名学生说说角的组成。

        3、聪聪带着大家去找角。

        (一开始创设情境:引入小精灵聪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既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又有利于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1、感知角。

        (1)学生指角,教师用鼠标点击有角的地方,抽象出角的形状。

        (2)提问学生:在找出的角中,有没有我们学过的角?请说出它的名字。

        (3)追问学生:用什么方法能证明2号角和4号角是直角?

        (4)教师强调:比角的方法。[+小学教学设计网_www.xxjxsj.CN=}

        (多处体现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内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各个层次面上的学生各有所长。让学生通过学生指角的活动,重现角的形状,感知角的特征,从而复习比角的方法,为下面的分角作好准备。)

        2、认识锐角和钝角。

        (1)学生在小组内对这6个角进行分类。

        (2)小组汇报分类的两种分法。

        (3)教师呈现分角的方法。并边用三角板的直角验证,边导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随机板书)

        (4)教师小结:辨角的技巧。

        (师生通过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的分角活动,共同探究了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导出了锐角和钝角的概念,体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平台。)

        3、体会锐角和钝角。

        (1)教师造角,学生说出角的名字。

        (2)教师说出角的名字,学生造角。

        (3)小组内造角。

        (4)师生合作“给角画个像”。

        (5)教师强调:画角的要求。

        (通过师生互相造角的动手活动中,感受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内在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同时生生的评价、师生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聪聪的评价。

        聪聪带着学生到活动乐园去玩一玩。

        (以小精灵聪聪对同学们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进入活动乐园玩。)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活动一:找角。

        2、活动二:欣赏角。

        3、活动三:摆角。

        (以活动的形式穿插“找角、欣赏角和摆角”的练习,避免学生的疲劳感,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更能享受到学习的喜悦和成功。同时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层次性的练习,让学生检查学习的效果,以便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

        四、承上启下,评价总结。

        1、交流体验,欢送聪聪。

        2、教师总结。

        3、布置作业。

        课后找找家里的角,并说上名字,看谁找得又准又多!

篇二

       一、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

        二、教材简析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内容:(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做了自己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示我的教学:

        1、通过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配礼物,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叙述平均分的结果。

        3、通过判断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引导学生按要求平均分,并能把不平均分变成平均分。

        4、再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并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分法的优化,渗透除法的计算。

        5、开放创新的综合练习:“我是小小设计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为演出服选择纽扣式样和数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分知识灵活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准备;同时,能在最后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并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实施

        备课时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开展对本课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力实施我的备课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创设情境:小朋友,我们庄市小学的活动可丰富啦,在刚刚结束的语文知识竞赛当中,XX班的XX、XX、XX分别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学校准备了6本精美的笔记本奖励给这三个小朋友,你觉得怎么分比较好呢?(学生自由发言)

        (2)这三个小朋友非常聪明,在数学测验当中她们又获得了并列第一名,还是6本笔记本作为奖品,这次你会怎么分?

        (3)比较这两种不同的分法,你发现什么?到小组里说一说吧。

        (4)小结:是呀,像第二次每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什么?(平均分)

        (5)第二次你们为什么平均分呢?(因为他们名次相同)

        第一次是平均分吗?为什么这样分?

        (6)师:是的,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平均分,有时却不需要平均分。

        现在这三个小朋友想把6要笔记本送给结对的两个小伙伴,怎么分比较好?

        (每个小朋友都分3本)

        (7)这种分法叫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把6本笔记本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3本。

        谁能这样说一说?自己说一遍吧。

        (8)6本本子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2个)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我们也可以看作平均分成2份,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3本)可以说每份都是3本。说明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二)实践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1、创设情境

        新学期,XX小学的爱心小火苗行动开始了!每个小组也把准备好的奖品送给你

        们组结对的小朋友吧。看看你们组的学习用品是什么?共有几件?要求平均分给几个结对的小朋友?

        2、小组合作,分一分,说一说,并把结果填在纸上

        汇报;媒体任意出示下面几句话:

        把4个铅笔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12块橡皮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8把尺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把。

        把10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本。

        3、同步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

        寒假里,XXX家来了几个结对的小朋友,他拿出了好多好吃的招待他们。想一想,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1)10个香蕉:4、6

        (2)12个面包:3、3、3、3

        (3)8盒年奶:3、3、2

        (4)把八块巧克力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谁分的对呢?(书上16面第二题。用手势表示)

        师:第三种第份分得的同样多,为什么不对呢?

        (要求是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它是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份数和份数搞错了。)

        那你觉得在平均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要看清分的份数,再看看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三)进一步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究多种方法

        1、师:我们学校也准备了一些图书要送给手拉手兄弟班级呢。15本书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你们会怎么分?小组合作分一分吧。

        2、汇报结果(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但聪明的学生就会在平均分的时候,用上乘法口诀来帮忙,为学习除法作了准备)

        3、每人动手分一分

        低年级的小朋友制作了许多贺卡,一共有九张,平均分给三个手拉手班级,每个班分到几张,选你喜欢的方式按要求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结果。

        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么分?

        4、想一想,说出分的结果

        大队部还准备了12个书包,平均分给希望小学4个班,每班分到()个

        (四)全课总结

        (五)再次体验,拓展思维

        1、创设情境,提出活动要求

        六一节的时候,我们要和结对的小朋友同台表演呢。学校设计了一些演出服(出现5种式样的衣服,)少了些什么?一起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小组合作为这些漂亮的衣服配上纽扣吧。

        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每组都有12粒纽扣,平均钉在一种式样的衣服上,每次要分完哦,你们想平均钉在几件衣服上,试一试摆一摆,并把结果填在练习纸上。

        2、学生汇报,媒体出示结果

        12钉在(1)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2)粒。

        12钉在(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6)粒。

        12钉在(3)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4)粒。

        12钉在(4)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3)粒。

        12钉在(6)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2)粒。

        12钉在(1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粒。

        问:仔细观察结果记录,你们发现了什么?

        你们知道为什么钉的件数越多,平均每件的纽扣数就越少呢?(总数不变)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案,选出你们觉得最适合这件衣服漂亮的配法,将纽扣粘在真正的样品上。完成的小组,就一来将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吧!

篇三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是在学习了连加、连减之后,进一步研究数的计算。在编排上与连加、连减基本相同,也是配合例题各安排了一幅情境图,用图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和计算顺序,同时还在算式中用线标明计算顺序和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图形编排的处理,有利于学生从看着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计算第二步逐步过渡到将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记忆在头脑里去完成第二步计算,从此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加减混合对学生以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减打下基础,以上知识对学生后续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种抽象出加减混合计算的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2)掌握加减混合式题的计算顺序,能正确的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3)初步学习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2、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看图、说图、理解图意,了解语言和图案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图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3、情感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加减混合计算顺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美的情操,让学生了解加减混合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掌握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同时掌握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那么,怎么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呢?我准备采取以下两个措施:一、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嘴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教学过程设计

        接下来我将重点向各位专家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我首先通过一个电脑的情境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出新问题,让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创设一种探索的情景:动物王国联欢会,所有的小动物都来参加巨大的盛会,树上机灵的小猴,草地里奔跑的小鹿,蹦跳的小兔,小猫、小狗……都来了,还有湖里欢乐游玩的4只白天鹅,这时又飞来了3只白天鹅。抛出问题:护理油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湖里一共有几只白天鹅?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43。再显示从7只天鹅里飞走了2只的场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湖里天鹅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交流讨论提出问题:现在湖里还有几只天鹅?教师配合学生说的在43后面板书“-2”把算式写完整“43-2”,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在4加3后面减2?应到学生观察图画说清图意,说明算理,从而实现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讨论:结合图上的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组织汇报、交流计算方法。根据学生说的出示:43-2并标明计算顺序。启发学生思考第二步是几减2?为什么是7减2?进一步的我们设计第二个情景:“草地上原来有4只小鹿在奔跑打闹,突然离开了2只后,又跑来了3只”连续变化的画面。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说出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现在草地上有几只小鹿?”结合学生回答写出算式并板书:4-23=()启发学生思考:上面的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顺序以及算理,配合学生说的出示思维线并板书:4-23=5。通过情景的设计引导同学们进行探讨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小结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计算加减混合式题,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结合一年级学生学情特点,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设计闯关练习,闯关一:首先帮助小

        猴解决问题:小猴爬到树上首先摘了7个香蕉,不小心掉了4个,接着又摘了1个,现在小猴手中有几个香蕉?通过闯关练习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的学习习惯。为什么要设计闯关一内容呢,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动眼,动脑,动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闯关二:出示课本75页做一做练习: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并说明算理,同时我们设计闯关2的内容是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加减混合计算与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闯关三:完成课本76页计算题,在完成本题时我力求练习形式新颖,有趣,我会采用开火车,抢答等形式汇报计算结果。同时我们设计闯关三的环节为今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做好铺垫,体现我们教材的前后呼应与连贯。通过一系列的闯关练习,师生互动,让学生分析,思考然后及时的进行小结。下面是我本节课的一个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体现严谨美观,起到画龙点睛构建知识结构的作用。

        三、教学反馈与评价

        1、教学反馈是检验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即教师以观察学生的语言,表情及答题情况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本节课设计三个反馈环节:①通过闯关抢答,巩固练习达到知识技能目标;②通过练习说图意,交流、汇报达到能力目标;③通过课后练习,应用实践达到感情德育目标。

        2、教学评价,对回答正确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有创新的要给予表扬,有知识障碍的,给予耐心的引导、纠正、鼓励,通过教学评价以激励学生奋发学习。

        四、教学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说明数学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传授思想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有效途径。为此本节课作以下几点设计说明:1、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围绕“引发—探求—归纳—应用”四个环节组织教学,如在例题1、2中通过情境设计,引发问题的产生,探求归纳加减混合计算顺序,加强应用与实践来组织教学过程,注意知识间的衔接与连贯,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了启发与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辅以讲练结合,师生互动,皆在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的步步深入,从各个反馈层面收集信息,保证师生的思维同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这符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3、加强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动眼(及观察)、动嘴、动脑的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师的知识传授过程转化成学生认知的探索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探索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在学习中产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兴趣,也体现了“一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4、重视教学过程中思想的渗透,创造出创新的思维空间。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3篇)

        #三年级# 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以下是 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篇一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所讲的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章第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学习奠定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本节课非常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认识……、掌握……

        能力目标:能熟练运用,通过对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思想,培养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认知水平,从而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境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采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对的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课堂的主要内容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模式。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讲故事(做游戏、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从而引入今天的新课——

        (二)自主探究、得出新知

        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1)……

        (2)……

        (3)……

        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总结,得出本节课的重点

        (三)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1)出示课本例题,让学生先自己练习,再讨论分析,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并对出现的典型问题加以指正,引起学生警觉。

        (2)结合课本内容,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能真正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理解生活中的问题。

        例:……

        (四)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点,若学生总结的不够完善,教师再加以补充,强化对知识的认知。

        (五)布置作业

        在使全体学生掌握本节知识的基础上,针对性的分层次布置作业,使基础差的学生得到训练和进步,并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六)板书设计

        五、说教学评价

        把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热情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总之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掌握所学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和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提高。

        

篇二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三年级北师大版的第八单元,这课是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可能性的基础上,在二年级已经感受事情的不确定现象,本节课目的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为学生以后学习概率建立一个概念。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结合具体情况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列出简单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游戏转盘和摸球、摸糖及机智问答的情况,让学生亲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之分。

        (2)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四、说教学策略

        1、说学情

        通过对二年级上册可能性的学习,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已经知道生活中的事情是不确定发生的了。

        2、设计理念

        本着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习的理念。设计了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3、教具准备

        乒乓球、转盘、硬币、盒子、

        五、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老师先点明我们要做一个摸球游戏,让学生推荐两名男生,两名女生到讲台上来,在其中只能有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留下来,让下面的学生都猜,他们谁可能会赢,然后让学生分别以剪子、包袱、锤和抛硬币的形的式来决定胜负。在比赛之前必须讲清规则。这时板书课题。

        (二)活动二

        老师和留在讲台上的同学进行摸球游戏,让下面的学生在练习本上记录。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的概念。让学生猜为什么另一个同学会总是摸到白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

        (三)活动三(转盘游戏)

        结合生活实际,说超市正在举行摇奖活动,让学生初步有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使用权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可能性的大小是受一定条件的限制。

        (四)活动四(装糖游戏。)

        这个游戏是根据老师的口令往盒子里面装不同颜色的糖,这个游戏以小组活动为单位,让每个同学都参加,在提要求之前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脑想,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了可能性,可能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就是对知识的进一步提升。

        (五)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生活中的可能性,进一步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学习身边的数学。

        (六)总结: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这节这你有什么收获?出示学习目标,对照学习目标看一看一自己完成的学习是否完成任务,是否满意。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了"猜测——验证——分析试验数据"的亲历过程,学生学生身边有价值的数学。

        

篇三

       一、说教材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别的知识打下基础。根据教材的编排、大纲要求和学生认知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为以下两点:

        1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之间的简单化聚。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生活中解决相应的问题。

        由于吨是较大的计量单位,学生往往只是眼见,却未必有真实的感受,因此,教学重点是建立1吨的概念,难点是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成为本节课的突破口。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三、说教学设计

        教学程序分4个环节进行: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该环节主要是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自然导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

        (1)、课件出示水果贸易市场的画面。

        "一个苹果重450————,一箱苹果重15————-(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估计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中这一车苹果的质量为3————。(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2)、从实物中认识吨。(幻灯片展示装货物的卡车、火车皮这两幅画)教师引导学生:图上的吨或t是什么意思呢?

        (3)、揭示"吨"的概念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4)、揭示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数量上初步感知吨的重量,并反馈有多少同学已经知道"吨".并从生活实际中引入吨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可以随时发现数学。

        2、实物体验,联系生活

        本环节逐步由抽象到具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认识,拓展思维,以直观形象的物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所表示的数量是非常重的,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1)、出示实物:一袋50千克的大米和4个5千克的铅球教师请学生抬大米,掂铅球。引导学生:1吨的重量要几袋这样的大米啊?20袋这样的大米你们还抬得动吗?铅球同上过程

        (2)、同桌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教师引导:1吨的重量相当于几个我们这样的同学?

        (3)、联系生活举例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把吨这个重量单位用于生活,强化吨的概念的构建。

        3,单位化聚,练习巩固

        (1)、出示例题:5吨=()千克5吨680千克=()千克2000千克=()吨2450千克=()吨()千克(2)、开放题: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一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个()的重量是1吨。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4,质疑问难,总结全课

        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主要有什么收获?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三篇

        #二年级# 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东南西北》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中的起始课。本课通过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简单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进一步学习路线图奠定基础。新课标明确指出,“窨欢是创新精神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没有窨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因此,从小学会正确的辨别方向,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对人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学好本课的意义自然不言而喻。

        2、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创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位置,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借助现实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能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与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教学重难点

        4、教学重点:给定东南西北中的一个方策,能准确辨认其余三个方向,会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位置。

        5、教学难点: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

        二、说老教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游戏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交流互动、游戏活动等既生活实际又具有实践趣味性的方式构建新知。融观察实践、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学习方法和气探究。

        三、说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加强同生活的联系,所以,我们强调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因此,本节课我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实践——迁移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发现能力,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全身心地设入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四、说教学过程

        数学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体验探索、实践活动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游戏活动,导入新课俗话说:兴趣是的老师,人民民主课一开始,我就抓游戏住学生喜欢游戏的心理,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愉快的完成“上下、左右、前后”的复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举又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知识铺垫和心理准备。

        (二)实际观察、感受方位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是从“你知道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来的吗?”谁说:你是怎么找到东的?“”你还能找到其它三个方向吗?“为引子,从而引导学生自己观察,辩认学校的四个方向,并和同伴找一找,说一说这四个方向都有些什么。最后让学生随意转身,面向各个方向指指说说。如”我面向东,我的后面就是西,左面是南,右面是北等等。在这一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学生和合作与互助,培养了自主探索的精神。

        (三)室内辩认,学以致用。

        基于学生爱玩、爱动、喜欢游戏的特点,我在这一环节回归生活、玩中强化中高计了“我说你做”的游戏如:让同学们面朝()面,后面是()左面是(),右面()这是为后面学习地图方向做准备。

        其次,我让学生玩“超级模仿秀”的游戏,如:学青蛙向南蹦两步;面向西学公鸡迈几步;超凡脱俗东扮孙悟空;向北点点头等。让每个学生都活动起来,在兴奋、愉悦的氛围中感情辩论方向。

        (四)整理记录,实现迁移。

        在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手绘制学校地图,由于绘制的地图方向不一致,人们难以根据地图找到要去的地方而产生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必须有统一的方向才使人们看得懂地图,不会混乱。在这一问题矛盾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观察、讨论,最后得出: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明白了地图上的规定,再让学生根据这一规定对自己绘制的地图进行修改,实现了从实际方向向地图方向的迁移,注重了对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探究。

        (五)玩中练习,拓展应用。

        方向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堂上的学习很不够,需要在生活中观察、应用,才能真正掌握。所以在第五环节体验收获、拓展延伸中,我设计了森林之家这一情境练习。首先对学生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找到小动物的家吗?你是怎样找到的?其次让学生说说:想去哪只小动物家?该怎样走?这样巩固了学生对地图上方向的认识。最后的课堂总结让学生说说学会了什么?有什么好处?并鼓励学生搜集辨别方向的方法,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正所谓“课虽尽,思未了。”

        篇二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

 《倍的认识》:

        一、说内容:

        本节课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P82例1、例2及相关练习

        二、说目标:

        1、通过操作初步理解“倍”的意义;

        2、能用“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动口能力和认真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求知欲。

        三、说重、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四、教、学具准备:

        磁石片、小棒、小黑板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习:

        1、数8根小棒,每2根分一份;说8里面有()个2;

        2、数9根小棒,每3根分一份;说9里面有()个3。怎么算?

        (让学生熟练掌握两种分法)

        (二)探究新知:

        1、分两排摆小棒,3根和6根,再说说3与6有什么关系?师小结引入新课。从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初步认识一个数是另一个为几倍。(刚才同学们说到的3和6的这些关系,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其实,3和6之间还存在其他的一些关系,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同学们一起去探究3和6之间一种新的数量关系:倍数关系。(板书:倍的认识))

        2、能过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指导看书,完成例2,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4、通过议一议的(8是4的几倍?8是2的几倍?)活动,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5、小结:要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想: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那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三)课堂活动

        指导看书,引导说8、6、48的倍数关系。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探究了什么?你能举例说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吗?

        (五)作业

        六、教学得失:

        篇三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认图形》是在学生已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以这些知识为支撑点,把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按边的数量统一命名为四边形。并在此知识点上通过迁移,让学生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多边形做好准备,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打下扎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参与对图形的摸、搭、数、折、剪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难点: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4、教具准备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为了丰富学生的感知认识,本课我借助以下教具辅助教学:

        (1)长方形、正方形纸张;装有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信封;小棒等

        (2)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在教学时,我采用情景教学、直观教学、活动教学、合作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四边形,然后此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索,认识五边形、六边形,从而形成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一数它有几条边的认识,这样处理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学法:教学本课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通过看,摸,数,折,剪等活动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参与,充分感知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特征,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充分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活动,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3分钟)

        新课开始,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景,再现旧知:小朋友!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到有趣的图形王国去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已经认识了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巩固旧知。

        (二)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1、认识四边形(10分钟)

        出示地砖图,由体到面,说一说它们的面分别是什么图形?然后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引出边,接着通过摸一摸,有什么感觉?数一数边有几条?亲身经历了发现边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在于不断的自我探究之中。最后归纳出四边形有4条边。为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学生进行判断后,要求学生分别说一说为什么有的是四边形,有的不是四边形。进一步加深对四边形的理解。

        2、自主学习五边形、六边形(10分钟)

        在学生认识了四边形后,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分享等形式自主学习五边形、六边形。通过用小棒搭五边形、六边形的活动,近一步巩固五边形、六边形的特征,并迁移出多边形。今天我们认识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或者以后还会遇见更多条边围成的图形,它们有个更大的名字,我们统称它们叫做多边形。

        接着让学生思考: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怎样做?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数它有几条边。

        (三)动手操作、巩固新知(15分钟)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动脑数一数、折一折、剪一剪来巩固新知,深化思维。

        (四)交流深化拓展延伸(2分钟)

        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它应由课内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生活。我通过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师生共同梳理本课学习内容,形成知识网络。

        本课的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创设情景、比赛、动手操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他们提供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认识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体会了图形的联系和变换,发展了空间观念。实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理念。

        #二年级# 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以下是 无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三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让教学过程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在编制5的乘法口诀过程中,让学生的个体探索与同桌合作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精神、合作能力及合作意识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方法和训练技能,较之掌握知识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提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

        二、说教材:

        本课时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乘法口诀部分的5的乘法口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编写口诀的开端,其地位尤为重要;较老教材中在2、3、4口决的基础上来编制口诀,显然这样安排增加了难度。但通过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数一数一只手有几个手指,两只、三只、四只、五只各是多少手指,再联系乘法的意义,从加法算式到乘法算式,最后编写乘法口诀;编写乘法口诀的教学,属于学习法则的课型,学生运用学习法则的思维模式,归纳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经历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掌握乘法5的乘法口诀,提高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目的能力。

        (3)在整理乘法口诀以及其他一些练习中让学生逐步发现一些简单规律,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积累积极丰富的学习情感,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直观性、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二年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具进行思维,所以我想到了每个人都有的手,通过数手指,让学生理解1个5、2个5……,从而理解乘法的的含义。考虑到学生胆小,发言少,我尽努力对学生进行启发。本课我遵循了直观性、知识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采取扶——半扶半放——放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体系。

        四、说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方法,真正做到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在具体的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讨论完善自己的想法。

        3、通过游戏性质的练习,巩固口诀。

        五、说教学程序。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首先,教学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5×1,1×5的乘法口诀,老师编给学生看。第二个层次是编5×2,2×5的乘法口诀,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师指导学生编口诀。第三个层次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两人一组学生自己编口诀。第四个层次是让学生观察口诀,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在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此外,合理设计练习,强化新知。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本节课的练习有:降落伞、看花片找规律、送信等活动,让学生巩固5的乘法口诀。形式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篇二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冀教版第三册《七的乘法口诀》。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有了1~6的乘法口诀作为基础,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理解了七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的基础上来熟记口诀,并能够运用在生活中,也为后面的口诀的学习做一个更好的铺垫。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让学生经历小组合作学习,归纳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记住7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在算一算,数一数中,归纳、总结7的乘法口诀。

        3、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其中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理解了七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的基础上来熟记并运用口诀。

        四、说教具、学具

        本课我使用的教具、学具主要有多媒体课件和找朋友卡片

        五、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用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分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算一算,数一数,归纳、总结7的乘法口诀。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角度出发,以学生分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分如下三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1、巧设游戏,复习导入。

        2、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3、巩固提高,应用深化。

        六、说总体设计

        下面我就从这三方面谈谈本节课的总体设计

        (一)巧设游戏,复习导入。

        在这个环节中,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我们玩个开火车背口诀的游戏好吗?老师叫到哪个同学就从哪个同学往后背诵一至六的乘法口决,每行为一列火车,各列火车比胜负。”二年级学生对游戏、活动充满了热情,从游戏中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复习已有的旧知识,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七的乘法口诀的信心。游戏后我进行如下小结,一至六的乘法口诀大家学的都不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从而引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这一环节是获取新知的过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理解了七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的基础上来熟记口诀。这是本节课其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这个重点和解决这个难点,教学中我将以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这一基本思路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数一数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这个环节我将分三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生活情景,引入交流

        在这个步骤中,我首先以学生熟悉的昆虫为切入点,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在学习之前,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昆虫?有的学生可能回答,我在奶奶家的院子里见过毛毛虫。有的学生也可能回答,我在花朵上见过蜻蜓,蝴蝶。学生的答案可能有各式各样,这时,我适时的引入有关七星瓢虫的知识窗,(出示课件知识窗)使学生了解昆虫的有关知识,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鼓励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同时也为后面观察主题图作好铺垫。

        第二步骤是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学生了解了昆虫的有关知识之后,我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出示课件主题图)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见过的昆虫可真多,老师这里有一副画,你在图中发现了什么?”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图中的昆虫——小瓢虫,去发现一个七是七,两个七是十四……。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也许不会很快能找到,但我不想一开始就给学生某些暗示。因为只有学生经过认真思考的`,动手数过的印象才会深刻。如果学生仍然发现不了,同时也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设计了一个争当一名小考官的环节:利用主题图让学生互相提出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顺着学生的思维走,可能有学生提出,一棵丝瓜秧上有五只七星瓢虫,另一棵丝瓜秧上有两只七星瓢虫,一共有几只七星瓢虫?也可能有学生提出:“一只七星瓢虫身上有七个点儿,两只七星瓢虫身上有几个点?”学生的这种提问是自然的,也正是我所需要的。于是我追问:“那三只呢,四只呢?七只呢?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的答案可能有多种多样,对此,我不打算作任何结论,只是想通过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显然这一目的已经达到,于是待学生回答后我引出学生喜欢的兔博士。(出示课件兔博士)。通过观察主题图,运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巧妙自然地将七的乘法口诀搬到小组交流中,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当小组成员遇到了交流的困难时,教师可及时加以引导(出示课件瓢虫图)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要解决的问题,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第三步骤是归纳总结,巩固记忆

        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后,引出学生喜爱的蓝灵鼠,(出示课件蓝灵鼠)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发言交流。此时我提出第一个问题:你们这个组是怎么算的?有什么发现?通过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编的乘法口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表述可能不够准确,于是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小瓢虫自学结果(出示小瓢虫的自学结果)加以修正补充。并让学生议一议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记住这些口诀。教学中,我不打算强调各种记忆方法的优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只要学生表达清楚意思就应该加以鼓励,重要的是以此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态度。接着让学生读一读七的乘法口诀。熟记七的乘法口诀,最后,水到渠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巩固提高,灵活运用。

        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这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难点,为此,我安排了如下四组练习。

        第一个练习是对口令的小游戏,(出示课件对口令小游戏)两人一组,一个人说口诀,一个人说得数。第二个练习是找朋友的小游戏,(出示课件找朋友的小游戏)每个同学手里拿一张卡片,(出示学具找朋友卡片)有的同学手里拿的是算式,有的同学手里拿的是得数,然后大家自由的下座找朋友。游戏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课堂上多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学生才会乐在其中。

        第三个练习是孔雀开屏。二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难点之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色彩鲜艳的孔雀图,(出示课件孔雀图)然后,将7乘几和6乘几的算式展示出来,(出示课件孔雀习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结果及口诀,出现错误及时引导,回答正确给予鼓励和赞扬。(播放孔雀开屏课件)这样,既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巩固了七的乘法口诀的知识。

        第四个练习是身边的数学,(出示课件身边的数学)1个星期有7天,2个星期有多少天?3个星期、4个星期……7个星期呢?设计这组练习的目的是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把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篇三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厘米和米》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等简单的图形,并在这学期学习了多边形,知道了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为今天的学习积累了一些经验。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教材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知识,通过具体活动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本课是学生学习用尺量物体长度的基础,更是今后认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重要知识准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在观察、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由于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所以清晰地建立起线段的表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直观教学法。通过教具、学具操作、多媒体演示等,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从实物感知过渡到图形表象,抽象出线段的图形,直观的认识线段的特征。

        2、活动体验法。新课标提倡“做数学”。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通过“看、比、画、折、说”等一系列活动,促进思考,引导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3、形象化的教学。形象化的语言,比如线段的两个端点就像两个小人儿立在两端,线段躲到了图形队伍中去了等等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增强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

        1、观察操作法。“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尽可能给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2、合作交流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实现思维互补,获得成功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猜谜语引入新课

        数学源于生活,从身边常见的毛线入手,让学生观察桌上的毛线(随意摆放),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弯曲的毛线。为操作把毛线变曲为直打下基础。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经历、感受知识,最终认识、掌握知识。因此我通过以下的活动情境加深学生的体验。

        1、感知线段

        拉一拉:组织学生把毛线拉直,说方法,强调要捏住线的两端再拉直。顺势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引出线段。接着再进一步从拉直的这条线认识线段的两个端点,辅助多媒体在课件上抽象出线段的图形,闪烁端点,加深认识。

        辨一辨:在对线段有了初步感知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通过自己的描述再次感受线段的两个特点,并及时通过想想做做第1题,进行辨认和说理,加深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2、找线段

        在学生对线段有初步的认识后,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其他的例子来加深理解,加深对线段的感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观察课本的边,数一数有几条线段,引导孩子观察这几条线段围成了什么图形。

        接着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2”,交流并引导发现几边形就由几条线段围成。从实物迁移到图形,加深对多边形的认识。

        3、做线段

        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尝试,引导学生发现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让同桌之间互相指指说说,巩固线段的特征。

        接着让学生试着在纸上折出比这条线段长或短的线段,直观感知线段的长短,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孕伏和渗透。

        利用低年级学生爱玩爱比赛的特点,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4、画线段

        引导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画好线段后,先在小组交流汇报。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画的线段,交流画法和步骤。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感受解决数学问题的多样化。

        (三)游戏巩固,拓展延伸

        结合书中的练习,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深化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闯关“画线段”。

        第一关:连接两点画一条线段。

        第二关:三个点。猜猜画完是什么图形?

        第三关:四个点。独立画,交流。

        (四)全课总结,质疑延伸。

        课的最后,让学生交流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以学生自我回顾的方式进行小结,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自己整理知识的能力。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万能”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