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免费)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的今日更新,以期为大家带来新的启示。

1.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2.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三篇

3.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几分之一教案

4.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

5.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几分之一教案

6.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免费)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三年级#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9~51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个时刻。

        2、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什么节目,在什么时刻播出。

        2、呈现新闻联播片头视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初步揭题。

        3、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让学生尝试着说说各自的理解。

        二、比一比

        1、分组研究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讨论喜欢哪种记时法。

        2、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初步了解转换方法。

        三、互换

        1、学习把24时记时法转换成12时记时法。

        2、学习把12时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

        四、强化零时

        1、出示直线,指出用这条直线表示时间,要求在直线上表示今天的一些时刻。

        2、讨论一天的时间从几时开始。

        3、小组讨论关于0时的几个问题。

        五、回顾与质疑

        1、回顾上述学习过程,让学生谈谈收获。

        2、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

        六、应用

        1、讨论银行营业时间。

        2、讨论火车票上的发车时间,以及去火车站的时间。

        七、游戏

        用手臂表示指定的时刻。 

        2.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1、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

       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目的:用课件出示,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感受它们的重量。

       ①学生汇自己的体重。

       ②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

       ③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感受1吨

       (2)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1000千克。

       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

       通过小组同学反复掂物体的重量,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迁移出1吨的重量。

       师引导: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吨。

       即:1吨=1000千克。师补充板书:1吨=1000千克

       (3)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生做个猜体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个老师的体重按50千克计算,那有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你是怎样想的?

       (4)填空练习: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千克,是()吨。

       三、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恰好是1吨。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吨

       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千克。

       五、合作总结,解决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习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数学概念知识课,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巧妙的设置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各类情景,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吨”的概念。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接着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3.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熟记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进一步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从一分一秒做起。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感知时间单位“秒”,体验秒是比时和分小的时间单位,帮助学生建立“1秒”和“几秒”的时间概念。

        教学准备:录像、、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初步感知时间单位“秒”。

        1、情境激趣:同学们,知道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咱一块上课,高兴吗?同学们还记得2010年12月31日晚上12点59分)嫦娥1号发射的情景吗?在这个场景中还藏着一些数学知识呢,想再次来回顾一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吗?好,让我们跟着指挥长一起来为它倒计时加油吧!

        (播放发射倒计时时刻)师生一起倒计时:10、9、8、7、6、5、4、3、2、1!

        谁找到了藏着的数学知识了?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刚才我们每数一个数的时间就是一秒,“秒”也是一种时间单位。

        2、小朋友,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生举例。

        师小结:刘翔在奥运会上用12秒91的成绩夺得了男子110米栏的冠军;这是我们过马路时,常常看到的红绿灯,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也是用秒来计时的。

        师小结:在生活中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地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

        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直观感受1秒和几秒。

        (一)观察钟面模型,复习旧知。

        师:(出示钟面)还认识它吗?请学生来介绍一下时钟。

        (二)多种感官参与,建立1秒概念(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

        1、认识秒针和1秒。

        师:在钟面上还有一个新朋友,叫出它的名字来(秒针)谁来描述哪颗针是秒针呢?(又细又长的那颗)。

        师:那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呢?现在,请同学们仔细听,认真看,钟面上的秒针是怎么走的?(演示:钟面上,秒针伴着“嘀哒”声走了几小格。)生自由回答。

        师:秒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呢?

        生: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一秒。

        板书: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2、体验感受,建立1秒的概念

        过渡: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1秒有多长呢?我们静静的来感受一下1秒有多长。

        (1)(钟面演示1秒),你感受到了吗?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一次要想一个办法在心里记一记1秒有多长。

        (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的?(拍一下手、跺一下脚、说2个字、点一下头)

        (3)你感觉1秒怎么样?(学生发表意见。)

        师小结:1秒的确很短,秒是比时和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三)互动体验,感受几秒,加深对1秒的认识。

        1、体验10秒。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请你闭上眼睛,来感受一下10秒有多长。当你觉得到10秒了就睁开眼睛,悄悄的举起你的小手,记住你看到的是几秒钟。

        学生活动,然后反馈。

        2、感受15秒。

        师:还想做这个游戏吗?提高一下难度,感受一下15秒行不行?那秒针要从12走到几呢?

        学生活动。

        师:看来同学们的感觉是越来越准了。

        3、游戏活动

        师:这个游戏有意思吗?现在同桌两人,自己定时间来感受,一个同学看钟面,另一个同学感受,交换进行。互相帮助,调整好节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四)体验探索,发现1分=60秒。

        师:刚才小朋友们表现得很好,鼓励一下自己吧,下面老师要送一个礼物给大家,送一段美妙的音乐来轻松一下,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用你自己的方法感受一下这段音乐有多少秒?(播放一段60秒的音乐“梁祝”。)

        师:这段音乐有多少秒?

        师:这段音乐究竟有多少秒,让我们伴着秒针的走动,再次来欣赏一下这段音乐。不过这一次,请你仔细观察秒针走动时,分针有什么变化?(再次播放这段60秒的音乐,画面显示秒针从12开始走一圈,分针走1小格)

        师:秒针走了多少秒?这段音乐是多少秒呢?

        生:秒针走了一圈,分针走了1小格。

        师:秒针走一圈是多少时间呢?分针走了1小格呢?

        生: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走了1小格是1分钟。

        师:我知道这段音乐是60秒,现在又说是1分钟。到底是1分钟还是60秒?

        生:1分=60秒。

        板书:1分=60秒

        课堂小结:让我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认识了时间单位“秒”,感受了1秒有多长,还知道了1分=60秒。

        三、练习、感受,加深认识

        如果给你10秒,你觉得能干什么?学生交流。那10秒到底能干什么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这里我给大家准备了一篇和一些口算题,还有半张空白的纸。大家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件事来作实验。

        四、课堂小结

        10秒我们有这么多收获,那如果只给你1秒你能干什么呢?学生交流。你们认为1秒干不了什么?是这样吗?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小结:汽车1秒能行20米,火车1秒能行30米;飞机1秒能飞行250米;地球1秒大约能自转4100米;卫星1秒约行7900米。

        所以不要小看这短短的1秒,在一些国际比赛中,往往成败就在这短短的1秒之内,(出示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视频)这是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的精彩画面,冠亚军之间相差连1秒都不到。

        难怪人们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就是时间的价值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说。祝贺大家今天收获可真不少,相信小朋友们今后都能珍惜分分秒秒,好好利用,做时间的主人。

        4.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认识质量单位吨,感知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知道质量单位间的关系,1吨=1000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观察、猜想、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吨的质量观念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目标分析

        吨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千克、克,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吨是个比较抽象的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不多,往往不能直接感受,因此,教学中组织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1吨。多提供生活素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推理方法去感知1吨有多重,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教学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位的换算,让学生根据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进行推理,展示学生思维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能熟练运用1吨=1000千克,正确进行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四、教学准备

        课件,10千克1袋的大米,学生自己准备的1桶水、1捆书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小朋友们喜欢去动物园玩吗?你们都喜欢什么动物,来看看大家了解这些动物们有多重吗?(课件出示以下动物)

        一只鹦鹉大约重35()。

        一只小兔大约重3()。

        一只东北虎约重350()。

        一头大象约重5()。

        鹦鹉、小兔、东北虎的体重为什么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这里大象的体重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还合适吗?

        大象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举例说明。(课件出示相应)。

        (课件出示课本例7)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用符号“t”来表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喜爱的熟悉的动物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接下来在用千克表示比较重的物体质量是否合适时,引起学生已有认知的冲突,产生用新的质量单位来表示的需要,引出质量单位“吨”。

        (二)活动体验、建构新知

        1、初步认识1吨有多重

        (1)思考:1吨有多重?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2)(出示课本)引导学生观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

        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吨。1吨=1000千克。

        (3)(出示)一只北极熊约重500千克,两只北极熊约有()千克,也就是()吨。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生活素材,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使学生认识吨确实是一个比千克大得多的质量单位。

        2、活动体验1吨有多重

        (1)共同体验1吨的重量。

        每小组准备10千克一袋的大米,每人抱一抱,感受10千克的重量,再合作感受20千克、30千克的重量,引导学生推算多少袋有1吨。(课件演示100袋是1吨)

        (2)分组活动,感受1吨的重量。

        ①每小组可以准备一桶水、一捆书、一位同学体重等不同的物品。

        ②每位同学亲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③通过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样的物品质量是1吨。

        ④分组汇报结果。

        (3)课本第32页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通过推算得出结论。例,两头奶牛是500千克+5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吨。水泥2袋100千克,20袋1000千克,就是1吨。

        设计意图先由全班共同体验,使学生亲身感知1吨的重量,为后面的分组体验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接下来的分组体验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日常熟悉的物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经历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体验过程,进一步强化对1吨的认识,形成1吨的质量观念。

        3、吨和千克的换算

        (1)课件出示例8。

        4吨=()千克

        3000千克=()吨

        (2)学生独立思考填空。

        (3)组内交流后,汇报换算推理过程。

        (4)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

        一只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吨

        (6)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5000)千克。

        设计意图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与“千米和米”相同,难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1)课本第34页第1题。

        这是一道连线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学生先独立连线,再集体交流。

        (2)课本第34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反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课本第34页第3题。

        学生根据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4)课本第34页第4题。

        引导学生发现“1000千克的机器,已经是1吨了,和它同车的机器质量不能超过1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想法,在交流中理解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质量单位吨和千克的换算和简单计算的方法,进一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并能在有关质量单位的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课本第34页第5题。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学生总结,进一步回顾和反思本节课所学知识。运用吨的知识的数学实践活动,将知识的获取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5.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2、学生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吗?今天,草原上要举行运动会,第一项田径项目是竞走,参赛运动员是喜羊羊与懒羊羊,懒羊羊走长方形的路线,喜羊羊走正方形的路线。都走一圈,看谁走的快?懒羊羊说:“不合理,我走的路多,喜羊羊走的路短。”

       (大家看图,出示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看看懒羊羊提的要求合理吗?

       引导:喜羊羊和懒羊羊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你觉得喜羊羊和懒羊羊走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揭题:你们真聪明!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提问:他俩所走的路程到底怎么算呢?

       板书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二、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长方形,动手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长边,再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短边。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请同学们动手量出所需的数据,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2、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说清这样做的道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三种:

       (板书)

       (1)6+4+6+4=20(厘米)周长=长+宽+长+宽

       (2)6×2+4×2=20(厘米)周长=长×2+宽×2

       (3)(6+4)×2=20(厘)周长=(长+宽)×2

       3、提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4、请同学们再拿出手中的正方形,先量一量,再在练习本上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两种:(板书)

       (1)5+5+5+5=20(厘米)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

       (2)5×4=20(厘米)边长×4=周长

       提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提问: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边长)。

       5、提问:懒羊羊也用尺子量出了长方形草坪的长是12米,宽是6米,请你们帮它来算一算这个草坪的周长是多少?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出计算过程。

       6、解决了懒羊羊的问题,那我们就来帮助喜羊羊算出他所走的路程吧!他也量得正方形草坪的边长是9米。请你算出它的周长。

       7、同学们比较一下谁走的路长?(一样长)

       8、谈话:原来,他们俩走得一样多,经过科学地计算,懒羊羊心服口服了,他们不再吵了,都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中。

       三、巩固练习

       1、请你量出需要的数据,并计算它的周长。

       2、如果绕篮球场走一圈,要走多少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3、试一试:正方形的手帕的边长使25厘米,他的周长是多少?

       它的周长是100厘米。

       4、想想做做。

       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四、拓展延伸:

       课下练习:

       一根长24米的绳子

       (1)围成一个正方形。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2)围成一个长方形,如果长方形的长是9米,宽是几米?

       想一想:如果长不是9米,还能围成哪些长是整数米的长方形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围成的图形)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在生活中有许多关于周长的有趣的问题,只要我们去认真观察,去仔细发现,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三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数学教案范文模板

        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运算原理、会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从理解分数意义入手,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原理。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母不超过10)分数加减法。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数才能直接加减。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在动手操作及说理训练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到计算规律,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主体作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发展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只有分母相同时才能相加减。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西瓜,方格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答下面各题。

        (1)4/9里面有( )个1/9。

        (2)5/6是5个( )/6。

        (3)7/8里面有7个( )/( )。

        (4)2个1/9是( )。

        2.说说分数的具体含义。 3/5 2/9 4/4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展示情境图内容

        师: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哥哥吃了2块,妹妹吃1块。

        你能提出什?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三、探究新知。

        出示教材分吃西瓜的情境。(挂图)

        1、学习例1:(1)师:从图中了解哪些信息?

        (2)师:哥哥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板书2/8)

        师:妹妹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板书1/8)

        (3)师:看到黑板上的2/8、1/8,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哥哥吃得比妹妹多些;

        生2: 2/8比1/8大;

        生3: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

        生4:他俩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生5:哥哥比妹妹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4)教师小结: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好棒呀!你们会解决吗?

        列式: 2/8+1/8和2/8-1/8=的结果是多少?

        根据学生提出的加法问题开展探究。

        学生操作交流,形象感知,获得正确印象。老师巡视。

        师:这个同学不知道答案到底是3/8还是3/16?怎?办呢?

        (5)交流反馈。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

        ①.哥哥吃掉2份,就是它的2/8,妹妹吃掉1份,就是1/8,合起来是3份,所以是3/8。

        ②.2块是2/8, 1块是1/8,一共是3块,所以是2/8+1/8=3/8。

        (6)老师总结算理,先让学生自己来说,然后老师引导,是表达清楚、完整。“2个1/8加1个1/8是3个1/8就是3/8”。(板书3/8)

        (7)巩固 3/5+1/5= 4/9+3/9= 2/5+3/5=

        师:观察式子中的分子分母,你又发现了什么?谁能说说同分母分数加法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8)讨论2/8-1/8的结果

        ①.2块是2/8, 1块是1/8,2块比1块多1块,所以是2/8-1/8=1/8

        ②.“2个1/8减1个1/8是1个1/8就是1/8”。(板书1/8)

        ③.4/7- 3/7= 8/9- 6/9= 6/6-5/6=

        师:观察式子中的分子分母,你又发现了什?谁能仿照加法说说同分母分数减法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2、自主学习例2。

        完成课本第99页的填空。

        3、引导归纳分数加减法特征。

        (1)分母相同。不管是加法还是减法,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数,才能进行加减运算。

        (2)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只是分子相加减。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练习二十三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图意,再计算,订正时,说一说?幅图的意思和计算过程,最后一个不做。

        2、练习二十三第2题。

        让学生把结果写在书上, “1—4/7”的不做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时大家要仔细认真,注意检查。

        六、思考题:有几种填法?

        ()/5+()/5=4/5 ()/9-()/9=1/9

        七、课后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3题。

        八、板书设计

        分数的简单计算

        2/8+1/8= 2/8-1/8=

        分母相同时,分母不变,只是分子相加减。

        小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数学教案范文二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一)通过观察,从分数的意义上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原理。

        (二)会计算分母不超过10、结果不需要约分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三)初步知道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同时,这个分数就是1,从而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理解分数加法的运算原理、会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二)难点:从理解分数意义入手,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原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 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吗?谁来说给我们听听?

        生:…。

        师:猪八戒为这事可后悔了。一天它又找到了一个西瓜。这次它变聪明了,请看,(展示)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几块?

        生:……

        师: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课件演示)

        师:从图中你能找出哪些分数?

        生:……

        师:这些分数里有几个1/8呢?

        生……(师依次出示几个分数卡片)

        二。教学例1、2、3

        1.分西瓜

        师:大家猜猜猪八戒是怎样分西瓜的?

        生:……

        师(出示猪的分法)看看,多贪心的猪八戒啊。师父吃西瓜的1/8,大师哥吃西瓜的1/8,沙师弟吃西瓜的1/8,自己却吃了西瓜的4/8了。

        2.发现问题

        师: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师:请小组长拿出纸和笔做好记录。

        (学生活动)。

        3.解决问题

        师:告诉大家你们提出的问题。(师根据学生的说明贴出相应的)

        师:谁能列出算式?

        4.计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分数的简单计算)

        A. 加法

        师:猜猜1/8加1/8等于多少?

        生:……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

        师小结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B. 减法

        师:4/8减1/8又等于多少呢?

        生:

        师小结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C.1减一个分数

        师:黎老师提个问题,猪八戒吃了一块西瓜后,还剩下多少?

        生:.……

        师:想想怎样计算?

        生:……

        师小结:1减去几分之几,先把1写成与它分母相同的分数,再用两个分数相减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2.计算:(并说明你是怎样想的)

        3.判断:(在正确的算式后面画√,错的画×)

        3/8-2/8=1/8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更进一步认识了分数,原来这个朋友也可以像我们以前所学的整数、自然数一样进行加减,注意只有分母相同的时候才可以直接相加减。你觉得还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3、4、5、6、7题。

        小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数学教案范文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页~10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 同分母分数加减。

        2、 整数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教具、学具准备:

        西瓜,圆片,方格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填空

        3/4里有( )个1/4  2/5里有( )个1/5  4/8里有( )个1/8   5/9里有( )个1/9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三、探索新知

        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

        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5/6表示几个1/6?

        2/6表示几个1/6?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教学例3

        1)出示1个圆片

        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4)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 1-1/4=

        5)让学生计算

        6)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练习

        教科书第100页的1、2题

        四、作业

        教科书第101页的1、2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大家要理清思路,注意检查,特别是遇上1减几分之几是更应仔细。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几分之一教案

        #三年级# 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以下是 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篇一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所讲的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章第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学习奠定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本节课非常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认识……、掌握……

        能力目标:能熟练运用,通过对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思想,培养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认知水平,从而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境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采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对的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课堂的主要内容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模式。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讲故事(做游戏、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从而引入今天的新课——

        (二)自主探究、得出新知

        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1)……

        (2)……

        (3)……

        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总结,得出本节课的重点

        (三)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1)出示课本例题,让学生先自己练习,再讨论分析,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并对出现的典型问题加以指正,引起学生警觉。

        (2)结合课本内容,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能真正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理解生活中的问题。

        例:……

        (四)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点,若学生总结的不够完善,教师再加以补充,强化对知识的认知。

        (五)布置作业

        在使全体学生掌握本节知识的基础上,针对性的分层次布置作业,使基础差的学生得到训练和进步,并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六)板书设计

        五、说教学评价

        把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热情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总之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掌握所学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和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提高。

        

篇二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三年级北师大版的第八单元,这课是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可能性的基础上,在二年级已经感受事情的不确定现象,本节课目的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为学生以后学习概率建立一个概念。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结合具体情况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列出简单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游戏转盘和摸球、摸糖及机智问答的情况,让学生亲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之分。

        (2)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四、说教学策略

        1、说学情

        通过对二年级上册可能性的学习,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已经知道生活中的事情是不确定发生的了。

        2、设计理念

        本着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习的理念。设计了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3、教具准备

        乒乓球、转盘、硬币、盒子、

        五、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老师先点明我们要做一个摸球游戏,让学生推荐两名男生,两名女生到讲台上来,在其中只能有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留下来,让下面的学生都猜,他们谁可能会赢,然后让学生分别以剪子、包袱、锤和抛硬币的形的式来决定胜负。在比赛之前必须讲清规则。这时板书课题。

        (二)活动二

        老师和留在讲台上的同学进行摸球游戏,让下面的学生在练习本上记录。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的概念。让学生猜为什么另一个同学会总是摸到白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

        (三)活动三(转盘游戏)

        结合生活实际,说超市正在举行摇奖活动,让学生初步有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使用权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可能性的大小是受一定条件的限制。

        (四)活动四(装糖游戏。)

        这个游戏是根据老师的口令往盒子里面装不同颜色的糖,这个游戏以小组活动为单位,让每个同学都参加,在提要求之前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脑想,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了可能性,可能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就是对知识的进一步提升。

        (五)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生活中的可能性,进一步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学习身边的数学。

        (六)总结: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这节这你有什么收获?出示学习目标,对照学习目标看一看一自己完成的学习是否完成任务,是否满意。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了"猜测——验证——分析试验数据"的亲历过程,学生学生身边有价值的数学。

        

篇三

       一、说教材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别的知识打下基础。根据教材的编排、大纲要求和学生认知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为以下两点:

        1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之间的简单化聚。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生活中解决相应的问题。

        由于吨是较大的计量单位,学生往往只是眼见,却未必有真实的感受,因此,教学重点是建立1吨的概念,难点是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成为本节课的突破口。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三、说教学设计

        教学程序分4个环节进行: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该环节主要是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自然导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

        (1)、课件出示水果贸易市场的画面。

        "一个苹果重450————,一箱苹果重15————-(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估计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中这一车苹果的质量为3————。(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2)、从实物中认识吨。(幻灯片展示装货物的卡车、火车皮这两幅画)教师引导学生:图上的吨或t是什么意思呢?

        (3)、揭示"吨"的概念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4)、揭示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数量上初步感知吨的重量,并反馈有多少同学已经知道"吨".并从生活实际中引入吨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可以随时发现数学。

        2、实物体验,联系生活

        本环节逐步由抽象到具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认识,拓展思维,以直观形象的物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所表示的数量是非常重的,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1)、出示实物:一袋50千克的大米和4个5千克的铅球教师请学生抬大米,掂铅球。引导学生:1吨的重量要几袋这样的大米啊?20袋这样的大米你们还抬得动吗?铅球同上过程

        (2)、同桌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教师引导:1吨的重量相当于几个我们这样的同学?

        (3)、联系生活举例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把吨这个重量单位用于生活,强化吨的概念的构建。

        3,单位化聚,练习巩固

        (1)、出示例题:5吨=()千克5吨680千克=()千克2000千克=()吨2450千克=()吨()千克(2)、开放题: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一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个()的重量是1吨。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4,质疑问难,总结全课

        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主要有什么收获?

       

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的知识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概念是一次扩展,也是学生认知上的一次飞跃。在意义上和读写方法上,分数与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很困难,因此,教学时,我为学生创设了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现实情境,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练习展示等活动,让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体会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认识分数几分之一,能正确读、写分数几分之一。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观察、想象、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分数的产生,帮助学生形象地感知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初步的逻辑能力。

        3、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是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自主学习的精神。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各种形状的纸片,水彩笔。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 听音乐“八月十五月儿圆”

        师:刚才大家听了这首歌想到了什么节日?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大家都要吃什么?(月饼)那你们有没有与亲人或朋友分享过月饼呢?(有)现在老师要大家再来分一分月饼。

        2、 感受平均分

        师:老师这里有4个月饼,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老师边讲边在黑板上画4个圆代替月饼,指名上前边分边讲边写:“要平均分,○○|○○算式4÷2=2(个)。)

        师:板书 “平均分”。

        师:现在这里只有一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这又怎么分呢?(生:半个)

        想想: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2个,就能用一个“2”来表示,那这“半个”能用这样的数表示吗?(不能)那改用怎样的数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找到“半个”用什么数表示及这个数是含义。

        1, 请同学们打开书90页,自己学习。

        2, 师出示自学要求:

        要知道“半个”能用怎样的一个数来表示?

        要知道“这个数”是怎么写,怎么读?

        要知道“这个数”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分别叫什么?

        要知道“这个数”表示什么意义?

        (让学生齐读问题后再自主学习。)

        3、 若学生自主学习有困难,再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以上问题。

        4、 小组选代表汇报自学情况,汇报完毕时,请其他小组代表来评价,要求表述完整。

        5、 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二)自己动手折一折,感受“几分之一”的产生。

        过渡:大家都知道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如果让你们用一个图形来分一分会吗?

        1、 师:给出两张图形,请2名学生上前把图形平均分成4份或3份,求每份是这个图形多少呢?(让2名学生上前分一分、折一折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然后,再完整的说出自己的操作过程。)

        2、 展示作品: 1/4 1/3

        3、 学生齐读分数: 1/2 、 1/4 、 1/3

        师:分数就只有他们吗?(不,还有很多)你们还能说出哪些不同的分数呢?(1/5 、 1/6 、 1/7、…)

        小结:同学们,刚才大家都学会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了,真不错!

        三、合作探究、反馈交流

        过渡:同学们,现在老师想让你们利用自己准备的纸片,根据你们说的分数来折一折,涂一涂,并写上分数,好吗?

        1、小组合作,动手折一折,看谁创作的分数与别人的不一样。

        2、师巡视,适当帮助一下有困难的学生。

        3、小组交流,相互说说自己折的是一个什么分数,是怎么折的?并完整的说出这个分数的意义。

        4,展示作品,指名上前展示,并说出该分数的意义。请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四、练习反馈

        1、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91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为什么这样做?

        3、师出示判断题:

        ①、判断下面分数所表示的阴影部分是否正确。(图略)

        ②、拓展题:兰兰买一本书用了10元,小明买一本书用了5元,问小明用的钱是不是兰兰用钱的1/2呢?请说明理由。

        五、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含义:将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

        像这样:1/2 、1/3、1/4 、1/5 、 1/6 、1/7、…就是分数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几分之一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 千米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4、85页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节课的课时安排为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状况。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且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验,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但三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米认识不深入,必将导致重量单位使用不合适,以及估计估计物体长度不准确等错误。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

        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因为“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同教法一样,学法指导也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一米大概有多长?

        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3、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梧埏镇中心小学到温州动物园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千米

        (1)认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移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

        (2)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3)认识1000米。

        上此课的前几天体育老师已经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绕操场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须跑完,跑慢没关系。学生先说说赛跑的感受,然后告诉学生跑道为250米,问实际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单位间的化聚。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书千米、米关系),

        千米有时也叫公里。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跑完艰苦的1千米,此时“千米”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将是久远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难点)

        (2)教学例1

        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现在你能不能根据1千米=1000米,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与同桌商量一下。

        计算2千米=()米

        学生计算结果,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再练习:

        2千米500米=()米

        6千米30米=()米

        练习后说说想法。

        (3)教学例2

        尝试练习

        4000米=()千米

        并说说练习过程的依据?

        再练习

        10000米=()千米

        尝试练习:

        4350米=()千米()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千米是4千米530米

        (4)试一试:

        6千米720米=()米

        5830米=()米

        3、归纳整理长度单位

        经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把长度单位全部学完了。你可以先用手比划一下各长度单位(千米除外)的长度。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给它们排排位?

        答: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共有五个,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相同吗?不同在哪里?

        答:基本的进率关系式有四个,分别是: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在此基础上可以推算出以下的进率关系式:

        1千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1000000毫米

        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引导学生对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进行整理和归纳,使学生认识一个完整的长度单位的知识体系。)

        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你是用哪些方法学会这些知识的?

        三、巩固应用

        学了这些知识你觉得能解决哪些问题?

        那么多实际问题,课后你们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问题想办法加以解决。这里老师也收集了几个问题,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加以解决吗?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根拔河绳长12()

        小冬肩宽30()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

        一本数学书厚8()

        北京到温州之间相距2510()

        杭州到温州之间相距367()

        学校到温州动物园相距12()

        (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千米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2、在○里填上“〉”、“〈”、或“=”号。

        (1)5千米○678米;(2)28毫米○6厘米;

        (3)100分米○10米(4)6分米○485毫米

        3、有A、B、C、D四种物体,它们的长度分别如下。那么最长的一种物体是()。

        A、680毫米B、4分米C、2米D、216厘米

        (安排这道题的目的是在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基础上,会进行单位换算,并比较大小。又通过选择合适的数量,建立实际长度的观念。)

        4、你能说出一些具体例子吗?

        (1)约6分米长的物体(举出5个例子)。

        (2)用千米作单位最合适(举出5个例子)。

        (在熟练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上,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应用题,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提高运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板书设计:

        千米(公里)的认识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例1:

        (1)2千米=()米

        (2)2千米500米=()米

        例2:

        (1)4000米=()千米

        (2)4350米=()千米()米

        这样的板书设计一是有利于指导学生观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和谐统一,能简明突出地呈现本课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91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是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还是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分数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物体和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本节课主要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经验出发,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整数知识,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量,虽然他们在生活中能理解“一半”和“一半多”的概念,但只能模糊地来表示某些量。由于分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初学分数会感到困难。可采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和富有个性地学习。通过分、涂、折、说等手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达到帮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几分之一。

       2.通过自主思考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3.通过具体情境学习几分之一,培养学生建立数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几分之一。

       难 点:几分之一比较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绳子等。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

       1.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

       2.两瓶水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瓶?

       师:请同学们把计算结果写在本子上,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1:4÷2=2,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求其中的一份用除法。

       生2:2÷2=1,每人分得1瓶。

       师:像这样,数学上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师:现在,月饼只有一个,能平均分成两份吗?

       生:能。

       师: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呢?这样的一份我们还可以用一个整数表示吗?

       生:每人分得一半时,不能用一个整数表示。

       师:你知道用哪个数来表示一半吗?

       生:。

       师:像这样的数就是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数。

       探究新知

       1.认识。

       (1)初步认识。

       ①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这一份就是两份中的一份,也就是这块月饼的(课件出示分数)。谁能说说我们是怎么得到月饼的的?

       生: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月饼的。

       ②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月饼的,(手指着另一半)那这一份呢?(也是)

       小结:看来,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那么一个月饼里有几个?

       生:两个。

       ③教师以为例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指导如何正确地读,写分数。

       师板书:读作:二分之一。

       (2)动手探索。

       ①出示一根线绳,问:它的在哪呢,谁能找出来?

       生到讲台上边对折边说出线绳的在什么地方,并说明理由。

       ②判断下列图形中涂色部分能否用来表示,并说明理由。

       师:学生结合学具判断,并说明理由。

       小结:不管是月饼、线绳还是图形,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都表示整个图形的。

       2.认识。

       (1)引出认识。

       一块月饼两个人分,每人分到这个月饼的,现在又来了两个小朋友,应该怎么分呢?

       生:每个小朋友分到月饼的。

       师:谁来说说我们是怎样得到月饼的的?

       学生指图演示,并进行讲解。

       (2)动手折。

       ①这张正方形纸的是什么样呢?动手折一折,再用彩笔涂上阴影,表示出它的。

       活动要求:

       a.自己动手折出来它的,并用阴影表示。

       b.然后小组讨论有多少种不同的折法。

       ②汇报: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得到正方形纸的的?

       师: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正方形的呢?

       小结:看来,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3.认识几分之一。

       (1)刚才我们认识了和,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能说说吗?

       学生尝试说自己心目中的几分之一。

       (2)动手折几分之一。

       师:从学具袋中找出你喜欢的图形,折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用阴影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进行操作,然后小组进行交流,最后汇报。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其中的一份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①到讲台展示学生折出的不同分数。

       ②观察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

       小结:今天我们认识的都是几分之一,这只是分数的初步认识,以后还会继续学习。

       4.分数比较大小。

       比较和,和的大小

       师:观察它们各自涂色的部分,自己独立说出哪个分数大,哪个小,然后全班交流。

       展示作品:

       生1: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2份和4份,2份中的一份比4份中的一份大。所以大于。

       生2: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和8份,4份中的一份比8份中的一份大。所以大于。

       师:观察这些分数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分子是1时,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巩固应用

       教材第91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

        #三年级# 导语数学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重要工具。它是一门古老而崭新的科学,是整个科学技术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重要。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5、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6、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7、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大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一般用“吨”作单位。

        8、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

        9、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1千米(公里)=1000米

        10、质量单位: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1吨=1000千克

        篇二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案

 在二年级,学生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是了解测量的第一个阶段;在本单元,学生将要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这是理解测量的第二阶段,为后续学习面积、体积和容积单位及其测量奠定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

        (一)关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

        1、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以旧引新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在学习“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教材安排了让学生估、测、议等活动,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在教学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和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时,要充分引导学生交流,说进率,论方法,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算,以便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

        2、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趣深究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都有所了解,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材的编写也充分地考虑了这一点,设计了课堂、操场、校园等学生熟悉的环境,将所学概念融入其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加深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二)重视在实践活动中的操作和体验,认识长度单位,建立长度观念

        1、在操作中认识“毫米”

        首先,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毫米产生的必要性,并认识毫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毫米的表象。其次,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增强感性认识。最后通过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毫米,启发学生列举更多熟悉的事物,进一步丰富对1毫米或几毫米的感知。

        2、在比较中认识“分米”

        首先,在教学“分米的认识”时,注重分米、厘米及米的比较,通过米尺的介绍,认识10厘米的长度,直接向学生介绍10厘米是1分米,从而建立分米的表象。其次,通过用不同的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强化对分米的直观认识。最后,让学生想一想“1米等于多少分米”,进一步在比较中建立分米的长度观念。

        3、在体验中感知“千米”

        由于“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不容易直接感知,因此教材通过加强体验,并借助学生熟知的事物通过推理来认识。例如,在认识千米时,选用学生熟悉的操场跑道来介绍1千米。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认识,如“200米一圈的跑道,5圈就是1千米;400米一圈的跑道,两圈半就是1千米。”为丰富学生的体验,安排学生实际走100米,感受10个100米的长度是1千米。同时,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还可以让学生走一走1千米的长度,增强他们对1千米直线距离的感受。

        (三)关注现实情境的创设,认识质量单位

        本单元认识的质量单位吨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而且学生在生活中也很难接触,不易直接感受。因此,教材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教学素材,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创设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引导学生观察集装箱、货运火车运载大宗物品的场景,感受生活中“吨”的广泛应用;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大米和小学生的体重等素材,通过推理帮助学生认识1吨有多重。同时,利用“做一做”中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四)加强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为此专门安排了例题,并且在练习中提供了大量的估测活动。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地对物体长度或质量进行估测的意识,同时要注意对估测方法的进行指导。首先,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总结估计的方法,在交流中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化。例如:教学“估一估,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时,除了教材中呈现的步行和坐公交车上学的情况外,请家长骑自行车或开车的接送的孩子说说自己的想法。其次,针对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经验加以估测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最后,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五)注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一一列举的思想方法

        篇三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学反思

 学生对测量在大脑里不知是怎样做的,因此先了解长度单位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和分米。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的活动。如,量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量橡皮差有多长,量一条线段有多长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1厘米和1毫米的实际长度,同时用手势分别表示1厘米和1米以及1分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在大脑中感知长度概念,再引导学生推算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接着用厚度不足1厘米的身份证,让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并让学生感受到了1毫米大约是一张银行卡的厚度。学生在直尺上认识了1毫米后,可以测量不是整厘米的较短的物体。接下来我安排了10厘米长的硬纸条给学生先估计,再测量,从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认识了“1分米”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现身边“1毫米”、“1分米”长的物体。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我让他们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答案多种多样,有的说身份证的厚度,硬币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大约是1毫米,还有个小朋友说出了10张纸的厚度大约也是1毫米,把学生带入思考问题当中。

        这节课,我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学习地位,引导学生估一估再测量,并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测量纸条、针线以及线段和身边的实物,如圆珠笔、铅笔、笔盒、粉笔、课桌等长度。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1分米、1毫米、1米、1厘米的长度概念。为今后打下扎实的基础。当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其次是不会用直尺来测量,第三是测量的方法不灵活。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好了,今天关于“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