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的介绍_关于中秋节的介绍英文版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中秋节的介绍”的应用场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1.中秋的来由简短介绍

2.中秋英语表达

3.中秋节的介绍30字左右

4.中秋节的传统风俗是什么

关于中秋节的介绍_关于中秋节的介绍英文版

中秋的来由简短介绍

       你们知道有关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吗

       环京楼市观察

       2018-09-23 · 优质房产领域创作者

       在中国的历史中,有很多优秀的文化,影响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中秋节算是历史长河中最有意义节日之一,在华夏岁月的积淀中慢慢形成,发展至今,中秋节已经变成每个中国人心中最重视的节日之一。那么,下面就来看看关于中秋节的来源。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给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骚人墨客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四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关于中秋节的其他来历简单介绍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一:

       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也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领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为中秋节。又因此夜皓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二: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记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技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以具雏形,唐时,中秋节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展(公元七百八十五--约八百二十七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急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缠魂园,故曰中秋。”

       小结:在中秋节中,我们有很多不同的一些习俗,这些都是我们最重要的文化传承之一,一定要重视我们先人的优秀遗产,并发扬下去。

中秋英语表达

       中秋简介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直至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则始于宋朝。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此外,中秋节还是是中国全民性的重大节日,不但汉族过中秋节,侗族、苗族、壮族、傣族、黎族、满族、朝鲜族、高山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

       中秋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由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汉族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

       中秋由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汉族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

       中秋传说

       嫦娥奔月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这个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嫦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娥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吴刚伐桂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在我国便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唐代,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的砍下去。

       玉兔入月宫

       相传有三位神仙变成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济助,唯有兔子束手无策。后来兔子说:“你们吃我的肉吧!”就跃入烈火中,将自己烧熟,神仙大受感动,把兔子送到月宫内,成了玉兔。

       玉兔捣药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神。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觉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个女儿,它立即飞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这等于是割下它心头的肉啊!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是我孤独地被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孩子,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笑了。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

       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姊妹们,到月宫陪伴嫦娥住了!

       玄宗漫游月宫

       在唐朝,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游夜宫的传说了。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各地月饼的传说

       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

       元朝末年,汉人打算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觉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是这样留下来的。

       无锡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红烧玫瑰糖芋头,据说也与此有关。相传蒙古灭宋之后,民族压迫深重,汉人时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约好中秋之夜一齐动手。为了厌胜,人们要吃红烧芋头,象征“鞑子”人头落地,这就是现在中秋节吃糖芋头的来历。

       这个传说在潮汕各地则变异为:当时元朝统治者规定,每户潮人家都要住一个蒙古兵,受汉人供养,监视汉人的行动,并且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极了,便趁着中秋节吃月饼的机会,把相约举事的纸条,放在月饼馅子里。潮人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因此每至中秋,则以芋头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广东各地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元末杀鞑子的历史故事。中秋节杀鞑子后,便以其头祭月,后来改以芋头代替。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

       中秋诗词

       《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数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彩云追月/中秋》(当代)刘周

       花在此时落,月在此时圆

       人间天上,歌起舞飞旋

       凤鸟还巢,更无狼烟

       寂寞了美婵娟。

       波涌万种缠绵,海底倒映天

       不教浮云将月蔽,心想太平万万年。

       我有霓裳风吹动,水起涟漪歌抚平

       云藏潜龙,月隐寒宫

       云须染彩,月洒光晕

       彩云追月,云掩秋空

       月沾凉意,云载清风

       才现欢欣,又惹愁生

       此忧谁解?谁是知音?

       且饮此杯,共语升平

       良辰易逝何如梦。

       ——根据《彩云追月》乐曲填词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全唐诗》)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全唐诗》)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全唐诗》)

       《中秋见月和子由》(宋)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宋诗钞》)

       《中秋登楼望月》(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宋诗钞》)

       《中秋》(宋)戴石屏

       把酒冰壶接胜游,今年喜不负中秋。

       故人心似中秋月,肯为狂夫照白头。

       《一剪梅》(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张若虚,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中秋赏月,不能没有此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差不多就是这些了。。。。。。。

中秋节的介绍30字左右

       中秋英语表达:Mid-autumn Festival。

       1. 关于中秋节的介绍:

       中秋节,也被称为“月饼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庆祝。这一天被认为是阴历年份的中点,也是一年中月亮最圆的时候。

       2. 月饼和其他传统食品:

       中秋节最著名的食品之一就是月饼。月饼是一种圆形的糕点,通常包含豆沙、莲蓉、核桃等各种馅料。此外,中秋节还有其他传统食品,比如柚子、石榴等,它们都有着象征吉祥和团圆的寓意。

       3. 家庭团聚和赏月活动:

       在中秋节晚上,家人会聚在一起,一同赏月。赏月是中秋节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常常在户外空地或阳台上摆放桌椅,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明亮的月光。

       4. 传统的民间习俗和传说:

       中秋节有着丰富的民间习俗和传说。比如,人们会玩“猜灯谜”的游戏,猜对了谜底就可以得到奖品。同时,还有许多与月亮相关的美丽传说,比如嫦娥奔月的故事,为中秋节增添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

       5. 中秋节在其他国家的庆祝:

       除了中国,中秋节在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也有庆祝。在越南、韩国、日本等国家,也有类似中秋节的传统,尽管庆祝方式和习俗可能会有所不同。

       结语:

       中秋节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家庭和睦、团聚幸福的象征。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共度美好时光,品味传统美食,一同欣赏明亮的月光。中秋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人们传承文化、弘扬中华传统价值观的时刻,让我们共同祝愿:月圆人团圆,幸福美满。

中秋节的传统风俗是什么

       中秋节的介绍30字左右: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节,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中秋节传统风俗?

1、吃月饼?

       《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2、赏月?

       赏月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3、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4、燃灯?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5、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代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6、玩兔儿爷?

       兔儿爷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其形状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头上竖两只长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没什么区别。现在寻常市面上已见不到兔儿爷的踪影,只是作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展览,或者在工艺品商店里出售。年轻人对它所知不多,而老人提起它来就津津乐道。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一年一度的相聚、互相问好,在此时此刻,也让我们倍感温暖,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共赏月圆带来的浪漫月光,体会明月的美好,分享中秋节的甜蜜,圆月弯弯代表着团圆幸福,充满着家庭温情、团聚和友谊。最后祝各位中秋节快乐,情谊永团圆!

       好了,今天关于“关于中秋节的介绍”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关于中秋节的介绍”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