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_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加反思

       大家好,我很乐意和大家探讨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的相关问题。这个问题集合涵盖了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的各个方面,我会尽力回答您的疑问,并为您带来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1.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

2.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篇

3.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3篇

4.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5.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三篇

6.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_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加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一)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竖式计算。

        1.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2.2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参观参博物馆啊?

        生:想。

        师:就让我们和这些同学一起出发吧!

        二、新知探究

        (一)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师选择性的板书例1的问题。

        (二)学习例1

        (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1、学生列出算式:35+2

        师:为什么用加法?

        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数合起来?就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里的小棒试一试。

        生独立完成。

        组织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5根和2根合起来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就是37根。

        3、学习竖式

        师生一起拿出计数器,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竖式的写法,

        师:你认为应该从什么数位开始计算?同桌的小朋友开始议一议。

        生说自己的看法。

        小结:为了以后计算进位加法,我们在竖式计算时,都从各位开始计算。个位上是5+2=7,7应该对齐个位,十位上的3要写在横线下面,对齐十位。

        小组讨论加法竖式计算时,应怎样对齐?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明确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三)学习例2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因为博物馆比较远,我们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能乘坐70人的大客车,大家想一想应该哪两个班做一辆车呢?

        如果我们让二(1)班和二(2)班同学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同学合乘一辆车可以吗?

        我们先来看看二(1)班和二(2)班同学可不可以合乘一辆车,请列出算式。(板书:35+32)

        2、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一下。

        学生自由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

        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生1:口算法。

        生2:摆小棒法。

        3、合作解决竖式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口算和摆小棒算出了35+32的结果。真棒!现在,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一下。

        小结: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三、巩固新知

        (一)基础练习

        课本第12~13页?做一做?

        (二)综合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个位对个位, 十位对十位,相同数位要对齐。

        板书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个位对个位,

        十位对十位,

        相同数位要对齐。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二)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法(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不进位)。

        2、能运用加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加法笔算的对位方法,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对位?的道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百以内的不进位加法。首先,我们先来复习我们之前就学过的一个知识,就是十以内的加法。

        教师随机说出十以内的加法,同学快速说出答案。这样经过大约五分钟的反复练习,使同学对之前学的十以内的加法进行很好的复习和巩固,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师:大家翻到课本的第11页,看这幅图。

        通过观察图画,组织学生讨论从图画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师:大家再翻到课本的第12页,看例题1。

        在学生看题的同时,板书:?例1、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教师引导学生审题,分析题意,找出有用的数据。

        师:现在谁能告诉我,这个题怎么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35+2=。

        师:很好,现在我们已经列出了算式,怎么计算呢,哪位聪明的同学能告诉我?

        同学们积极发言,教师点评,总结不同的算法。

        师:很好,大家都会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个新的方法,那就是列竖式计算,大家看黑板。

        师:我们首先用数小棒的方法来计算这道题。看书上的图,大家讨论一下怎么用数小棒的方法来算。

        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重点突出在数小棒的方法中,将整十的和不足十的零散小棒分开计算。

        师:现在我们学习怎样写竖式,其实就是把数小棒的方法用数字表示出来。大家看黑板。

        教师板书竖式:

        35

        + 2

        师:大家看黑板,看看这个竖式有什么特点。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归纳出加法竖式的几个特点:一是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二是加号和横线缺一不可,加号表示加法,而横线是把加数与和分隔开来。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竖式的写法,接下来我们看一看怎样计算。

        边板书边讲解:从个位开始加,将上下两个数的个位加起来,写在横线下,然后再加十位,和写在横线下。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数小棒的计算过程理解加法竖式的运算方法。注意强调竖式的计算应从个位加起,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得出的和也应该与加数各位对齐。

        在讲解例题结束后,再次强调和总结不进位加法竖式的计算方法和书写规范。

        2、巩固练习。

        师:现在大家都应该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了,我现在就请几个同学上来完成做一做的练习来检验一下大家都有没有学会,看一看我们能不能把新学的知识运用起来。

        请五位同学上讲台做题。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32+6= 24+3= 5+43=

        21+3= 4+33=

        强调:列竖式、注意书写规范、计算正确。

        对五位同学做的进行点评,好的予以表扬,不好的指出错在了哪里,进行更正,并强调正确的书写规范。

        3、教学例2。

        师:请大家看课本13页的例题2。

        板书:?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教师引导同学分析题意,找出有用数据,并列式。

        板书算式:35+32=。

        师:我们之前已经学习了怎样用竖式来计算加法,只是我们之前算的都是一个两位数加一个一位数,现在两个加数都是两位数,该怎么用竖式计算呢?同学们先在练习本上试着列竖式计算一下。

        教师根据学生列竖式计算的情况,总结计算方法,教师板书竖式:

        35

        + 32

        67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列竖式计算的方法,着重强调几点:各位对齐、加号与横线、从个位加起。

        课后小结

        师:相信同学们现在也会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了,我们就来练习一下。

        请四位同学上讲台算做一做的题。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

        33+43= 24+61= 53+22= 37+40=

        根据同学做的情况进行讲评。再次强调不进位加法竖式的书写规范和计算方法。

        课后习题

        1、计算题。

        10+19= 10+13= 14+2=

        12+13= 15+24= 17+32=

        13+43= 11+16= 16+22=

        2、应用题。

        1、小明昨天看了13页书,今天又看了12页,小明这两天看了多少页书?

        2、聪聪有24个糖果,明明比他多5个,明明有多少个糖果?

        3、数学考试冬冬得了75分,佩佩比冬冬多得13分,佩佩得了多少分?

        板书

        首先把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再从个位开始加,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篇

        #二年级#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 无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5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形成线段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认识线段。

        1、如果要把线段用图表示出来,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下线段的样子。

        2、(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是什么样子的?师根据学生描述介绍端点。

        3、学生完整描述线段的特征。

        4、再次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记住线段的样子。

        5、这是刚才的线段,(课件逐步演示旋转)它变了,现在还是线段吗?为什么?你们发现了什么?

        6、师: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变,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它就是线段。让我们来看看下面那些是线段。(学生辨别线段)

        7、(隐去非线段,留下线段)这些都是线段,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师小结过渡。

        二、回归生活,体验线段

        1、我们的生活中藏着许多线段。(尺)你们看,这把尺的一边,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这两端是它的两个端点。这把尺上还有线段吗?

        2、(数学书)你能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找到线段吗?同桌互相指一指。

        3、黑板上有线段吗?谁把它找出来?

        4、直尺、数学书、黑板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生活中的线段可多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小朋友两人一组,你指给我看我指给你看。

        5、全班交流。

        三、实践操作,感悟画法。

        1、生活中的线段太多,我们说也说不完,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画下来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来画线段?为什么?

        2、请小朋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自己试着画一条线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指名演示画线段)你是怎样画的?

        4、谁也是这样画的?你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5、谁画线段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6、师:我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合适的工具来画,在这么多工具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7、师:尺子是我们常用的画线段工具,用尺画线段,不仅画得好,还特别方便,尺的用处可大了,将来我们还可以用它来测量、设计图纸。

        8、学生用尺任意画不同的线段。全班评议、欣赏。

        四、多种方法,深化认识。

        1、(出示纸)你能用纸折出一条线段来吗?试试看。

        2、交流。你折的线段在哪里?谁折的线段比它长(短)?

        3、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围起来,还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这些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学生数一数,填一填。)

        4、反馈。猜猜看六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七边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吗?

        6、师:一条线段看起来不起眼,很单调,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能围成我们认识的各种图形,许多线段还能组成很神奇的精美图案。(欣赏)

        7、漂亮吗?我们也来试一试,画一画,做一名小小设计师。

        2.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一、情景导入:

        1、请看,这是什么呢?

        2、可别小看这硬币哦,它能告诉我们有趣的数学知识呢!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硬币,一元的硬币现在有两种版本的。一种是新版的:正面是一大朵菊花反面有一个大大的1元字样;另一种是老版的:正面有朵小牡丹花和一个小1元的字样而反面是国徽。淘气和笑笑送来的就是老版的一元的硬币。硬币要和我们做个游戏呢。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3、好!请小组长来领硬币,每两人一组。每组抛五次,听口令开始。一个同学抛,另一同学猜测并作好记录。注意抛的时候用力不要太大,以免落在地上不好找。准备好了吗?请开始!

        4、请各小组汇报情况。(小组汇报)

        5、从刚才同学们抛硬币的结果来看,硬币落地时一定是正面朝上吗?

        6、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数学问题―――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活动探究:

        1、请5个男同学代表淘气,5个女同学代表笑笑。比赛内容是:摸球大赛。这儿有两个淘宝盒,里面装有乒乓球。比赛规则是摸到一个黄球加二十分,白球不加分,底分一百分。有请淘气组和笑笑组。

        2、当盒子里全部是黄球时,则一定能摸出黄球。板书(一定)没有黄球时,则不可能摸出黄球。板书。(不可能)

        3、请翻到课本93页,请你动手连一连。你会做吗?

        4、那还等什么呢?快快动笔吧。(学生独自做后,集体交流)

        三、实践应用

        1、播放课件:(食物、水、游泳圈、羽绒服、雨伞、洗浴用品),这些东西中哪些一定要带,哪些可能要用,哪些不可能用呢?

        2、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老师可以放心地出发了。刚才你们设想的事情中有些可能发生有些不可能发生,也有的一定会发生,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

        3、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改变。同学们说得都对,这是你们积极思考得出的结果。

        4、今天同学们和老师共同探讨了可能性的问题,能说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这堂课什么地方最让你难忘?

        5、生活中像这样确定的或不确定的事情有很多,及时地了解,认真地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这些事件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分橘子”,课本第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分橘子的实际操作过程,初步了解余数的含义,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实际操作,经历用竖试表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和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竖试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课件出示14个橘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如果每盘放4个橘子,14个可以放几盘?(教师板书)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师:从题目中你们可以得到那些信息?

        生:每盘放4个橘子,总共有14个橘子。

        师:题目要求我们要怎么分?

        生:每盘放4个(平均每盘放4个)

        师:那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生:14个可以放几盘

        师:根据这些信息,谁知道该怎么列式呢?

        生1:从14里减去3个4等于2,所以可以放3盘;(14-4-4-4=2)

        生2: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还剩2个。

        生3:可以用除法运算列算式:14÷4=3(盘)……2(个),说明可以放三盘,还剩2个。

        3、教师与学生合作摆一摆,验证以上结论是否正确。

        4、介绍用竖式解决以上问题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14÷4=3(盘)……2(个)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每一步的含义:

        先写“厂”,表示除号,把要分的14个橘子,也就是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把每盘的橘子数4,也就是除数写在“厂”的左边。写好后,按下面的步骤用竖式计算。

        一试商:14除以4,商是几,写在哪?根据乘法口诀求商,商是3,相同数位对齐,即商与被除数14的个位对齐。

        二相乘:商与除数相乘的积写在被除数14的下面,相同数位对齐。三相减:从总数14里减去分走的12,还剩2个,14-12=2,画上横线对着个位写2。

        四检查:看看余下来的数是不是比除数小,并说说竖式上的每个数字代表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3页的“试一试”和第4页的“算一算”,“想一想”先由学生独立解题,再由老师讲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4页的第3题。

        4.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知识与技能:

        1、认真观察图画,说出图意,提出相关的乘法问题,并应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继续学习、体会从上面、侧面、正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不同形状,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

        过程与方法:

        1、认真观察图画,能够提出相关的问题

        2、让学生提出生活实际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应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3、培养小组合作意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国庆节期间,你们有的外出旅游,有的在本市游玩,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感受?(让几个同学说一说)

        师:国庆节,不仅我们市,全国上下都是一派喜气洋洋。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节日广场”,再次感受一下节日的喜悦。(板书课题:节日广场)

        二、探索学习

        (一)广场上

        1、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节日广场”图,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并体会祖国的美好)

        2、师:同学们看到了祖国富强、人民欢庆的景象,那你能根据看到的景象提出乘法问题吗?请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观察。

        3、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思考,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

        4、集体交流。

        各小组同学派代表,将本小组问题提出,指名由某位同学或某个小组同学回答。

        (先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让学生讨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用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验证,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思维会更有深度。并使学生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计算“相同加数的和”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

        (二)瞻仰烈士纪念碑。

        1、师:同学们,在节日中,少先队员在烈士纪念碑前,敬上队礼,他们会对烈士说什么呢?

        (指名学生说)

        2、师: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烈士用鲜血、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烈士,更不能辜负烈士的热血,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美!

        (及时利用教材提供的场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对他们进行学习兴趣、自信心等方面的培养,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

        3、连一连。师:请问下面三幅图(课本31页)各是谁看到的?连一连,说一说每一幅图是从纪念碑哪个面看到的。

        (观察图画,发挥想像力,独立思考,动手连)

        4、全班交流

        三、实践与应用

        师:今天走进节日广场,感受到祖国的欣欣向荣,还发现了许多数学知识,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你还能发现哪些乘法问题?

        (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及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尽可能以学生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内容作为数学学习的题材,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有趣,而且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总结,下课。

        5.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第67、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学生活动,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物体。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具准备

        学生喜欢的玩具、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用学生喜爱的游戏入手,创设情境

        1、播放有多种动物叫声的vcd,请学生猜一猜都有动物(如孔雀、恐龙、狮子等),同时问:“你是怎样猜出这些可爱的动物的?”(学生回答说是根据动物的声音。)

        2、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部分,又请学生是什么动物?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生是怎样猜出来的?

        4、生:我看见大象的长鼻子;我看见老鼠的尾巴;我看见骆驼的驼峰……

        师:你们看见了动物的不同形状,有正面的、侧面的、后面的。那今天我们就玩一玩,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题)

        二、引导探索,体验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不同的物体形状

        1、师:请同学拿出汽车玩具放在桌面上,小组内的同学互相玩耍,并说出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小组汇报: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

        2、画学生看到的汽车形状。师:咱们来一个画画比赛,看谁能把自己看到汽车的形状简单而又比较准确的画出来。(小组活动)

        3、展示图画。请每组小组长把本组的画收集到一起,并贴在黑板上。

        师:请小朋友来介绍自己的画,讲讲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为什么汽车有这么多不同形状?

        生:因为我是从侧面看的;因为我是从正面看的;因为我是从后面看的……

        师:原来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汽车形状也不同。

        4、师:请学生交换位置,再观察,说说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让学生回原位。)

        5、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玩具(每组一个)放在桌上,坐在现在的位置上观察玩具的形状并把它画出来。(全班交流,介绍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上看到的。)

        三、应用拓展

        1、找朋友。请小组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数学书合在一起,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看到书的形状。老师同时出示请学生判断。

        2、连线游戏。教科书第70页第一题,请学生仔细观察从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汽车形状。

        四、小结评价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出示卡片)所以在我们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这里面有我们许多数学的知识。因此我们更应该热爱我们的生活。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3篇

        篇一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让教学过程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在编制5的乘法口诀过程中,让学生的个体探索与同桌合作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精神、合作能力及合作意识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方法和训练技能,较之掌握知识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提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

        二、说教材

        本课时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乘法口诀部分的5的乘法口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编写口诀的开端,其地位尤为重要;较老教材中在2、3、4口决的基础上来编制口诀,显然这样安排增加了难度。但通过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数一数一只手有几个手指,两只、三只、四只、五只各是多少手指,再联系乘法的意义,从加法算式到乘法算式,最后编写乘法口诀;编写乘法口诀的教学,属于学习法则的课型,学生运用学习法则的思维模式,归纳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

        三、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直观性、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二年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具进行思维,所以我想到了每个人都有的手,通过数手指,让学生理解1个5、2个5……,从而理解乘法的的含义。考虑到学生胆小,发言少,我尽努力对学生进行启发。本课我遵循了直观性、知识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采取扶——半扶半放——放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体系。

        四、说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方法,真正做到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在具体的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讨论完善自己的想法。

        3、通过游戏性质的练习,巩固口诀。

        五、说教学程序。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首先,教学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5×11×5的乘法口诀,老师编给学生看。第二个层次是编5×22×5的乘法口诀,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师指导学生编口诀。第三个层次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两人一组学生自己编口诀。第四个层次是让学生观察口诀,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在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此外,合理设计练习,强化新知。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本节课的练习有:降落伞、看花片找规律、送信等活动,让学生巩固5的乘法口诀。形式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篇二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7的乘法口诀》,它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个信息窗的内容。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1~6乘法口诀,并知道了乘法口诀是怎样来的,大部分学生掌握了编制乘法口诀的策略和方法。本节课是乘法口诀教学的延续,为进一步学习乘法计算奠定了基础。学生对编口诀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结合的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与通过探索总结出7的乘法口诀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突破重难点,在本节课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小朋友熟悉的昆虫七星瓢虫为载体)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7的乘法口诀的学习。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着重体现以下几点:

        1、在情智涌动的课堂中夯实基础。

        课标要求掌握双基,类似于“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我们应该做到“朗朗上口”、张口就来的,只不过要求学生背的时候,不能是“死记硬背”,应该是学生经过“感情加温”,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背”,经过个体体验加工后的背及交流方法后的背,是有价值、有积极意义的“背”。

        本节课在学生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每一句的意义的基础上,我运用了很多变式引导学生加深印象,以便进行记忆。如:大家一起读,老师写;擦的时候孩子们轻声齐读;谁记在脑子里了有节奏地背一背;对口令围绕“背”字进行的一连串练习方式,将孩子的情绪调节到状态,背口诀变成一种积极的、有意义的'建构知识的过程。

        2、让学生经历数学文化的创造过程

        通过课前的了解发现部分学生已经会背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不知道口诀的实际含义是什么,不知道口诀是怎么来的?由此看来,我们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将学生拉会到知识的原点来进行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在口诀编制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实物(七星瓢虫身上的斑点)——图表——算式——口诀”的思考过程。经历这一次,学生对乘法口诀实际意义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在课堂上没有老师过多地讲解,有的只是学生的交流、质疑、体会和相互启发。虽然学生自编口诀的过程花费了很长时间,但这个过程远远超过了它本身的意义,因为课堂最有活力的地方莫过于学生研究问题后的顿悟。

        3、变枯燥的练习为生动的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数学问题。在进行7的乘法口诀的练习时,我找到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如计算古诗的字数、计算刻舟求剑用了多少块薄板等等,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倍感亲切。新课改要求学生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睛观察数学,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处处存在。

        篇三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用除法解决问题”一节,即教学如何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我想,编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匠心不仅在于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机会练习除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还遵循了由浅入深的编排原则。其逻辑顺序如下:

        例1,通过摆飞机模型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例2,引导学生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

        这样的例题编排,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逻辑画面。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设计了拾级而上的台阶。

        2、本课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内容。

        3、教具准备:

        课件、小棒等。

        4、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发展为本”的理念,不仅注重双基的落实,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本课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加以考虑有以下三点。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5、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采取丁“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电化教学、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时,在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中,经历运用除法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合理地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许多数量之间都存在着倍数关系。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充分依*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联系实际,复习旧知

        以本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人数为例,我设计了三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复习题,如第1题:二年级三班学习舞蹈的有3人,学习绘画的人数是学习舞蹈人数的2倍,学习绘画的有多少人?学生说出答案后,讲一讲思考过程。这时,教师请学习绘画的6位同学向大家挥挥手,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绩,教师向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复习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三,一是唤起学生对已有“倍”的知识的回忆,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二是复习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师生情感交融,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心情。三是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课的新授部分,我结合例2的电化教学,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参加的用小棒摆飞机的游戏活动。主要过程是这样的:先以动画形式出示第54页例2主题图(三位同学在用小棒摆飞机)并演示5根小棒摆一架飞机的过程。这时老师问:“你们想参加这个游戏活动吗?”引导学生亲自参加到动手摆飞机的活动中来。学生在音乐声中摆完飞机以后,汇报结果,如“我用5根小棒摆了一架飞机”“我用15根小棒摆了3架飞机”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又适时提出问题“根据你摆的飞机,谁能提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学生兴趣盎然,提出了诸如“我用10根小棒摆几架飞机”的问题,由此引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为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奠定了基础。在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的基础上,课件出示例题中小强提出的问题:“我摆了3架飞机,我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在动脑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15÷5=3。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由于倍概念的复习及例2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了用除法计算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的解题思路,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件首先出示例3情境图:35人唱歌、7人跳舞、5人看节目,请学生根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如“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唱歌的是看节目的几倍?”等等,根据所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讲解题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还能体会合作交流给自己带来的收获。

        此环节的教学设计,摒弃了传统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方法的套路,把应用题和运算教学结合起来,重点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快速获得正确答案,而是着重探索和研究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求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式。

        (四)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有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开放练习等几个层次,目的是巩固新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清解题的思路,达到融会贯通。

        (五)发展评价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二年级#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13——-P15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

        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重点: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指名汇报。

        2、总结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索,巩固知识。

        1、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5题。教师巡视、指导。做完以后请小朋友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名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3、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这些计算对吗?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指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

        4、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9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5、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仔细读题,理解题意后完成填表。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观察表格,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指名汇报。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6、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8题。有四只小白兔一起上山采蘑菇,现在它们正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能帮帮它们吗?

        7、怎样做才能解决它们的问题?指名汇报。

        8、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10题。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加深理解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从知识、方法上进行总结。

        篇二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米的认识》:

        (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1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5、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初步感知“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

        二、探究体验。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并贴上标签),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课件演示)

        (2)提问:王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

        对不对?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量一量。

        交流。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

        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三、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牌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组织交流。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篇三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数学王国图形家族成员中的几个成员,大家还认识它们吗?黑板上画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认识图形家族中的另一个新成员:角,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角的初步认识”。

        2、老师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引导探究

        1、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放PPT)让学生看图,这几个图形里都有角,同学们睁大你的眼睛看,这就是角。

        放有关学校的情景图的幻灯片让学生找角。学生一一做答。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角。

        3、师:那么,我们现在身边是不是也有很多角呢?同学们找找看,(请学生来指一指。)学生回答:课桌的角、课本的角、门和窗的角等等。

        4、师:同学们找了那么多角,那么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放PPT)边放边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再放一遍,老师说顶点,边,边。然后板书:顶点、边、边。

        5、师:我们都知道什么是角,也知道角的各个部分,那么角是怎么画出来的呢?同学们看大屏幕(放PPT),同学们看懂了吗?画角时,要先定顶点再画两条边。老师在黑板上再演示一遍。

        6、仔细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组成?(生答)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我们在表示角的时候,不能就这么点一下。看老师是怎么表示角的。(教师动作演示:一个顶点,两条边,再用手画)拿起你的小手,我们一起来指一指。现在,谁用这种方法来指一指这把尺上的角?(还有其他的角吗?)

        7、师:想一想看,角可以怎么画?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先画一个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成了一个角。请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个,试试。把你画的角的顶点与边指给同桌看。(一生板演,反馈时指出顶点和边即可。)

        8,比较角的大小,放两个同样大小的角,但是边不一样长,提问学生,哪个角大,同学可能要说,边长的那个角大(放幻灯片),老师问学生是不是边越长角就越大哪?同学们看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它开口的大小有关。

        9、师:再画一个和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请你为自己画的角打分。

        10、折角: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纸折几个角,同桌比较一下大小。再用一张圆形纸折,看学生能否折出角,老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拓展,课外延伸

        1、师:刚才画了一个角,老师在这里再添一条线,现在这里有几个角了?(学生指,教师画弧。)

        2、师:我这里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图形,如果剪去一个角,请你猜猜还剩几个角?

        3、师:你能告诉同伴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吗?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三篇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中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的运算意义。

        (2)让学生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在探索口诀的记忆方法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去游乐场吗?你们跟爸爸妈妈到公园去玩过吗?你们参加过哪些娱乐活动?

        碰碰车、水上游船、猴子爬树?

        出示课件中的游乐场

        游乐场中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看到了吗?

        生1:看到了过小火车、碰碰车?

        生2:玩过小火车的有20人。

        生3:碰碰车上也有8人。

        ?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是数的。

        生3:我是算的。

        板书:2+2+2+2=8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怎么用乘法计算。

        2.探究新知

        学习第47页例1(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飞机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3+3+3+3+3=15。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容易看出来,但班内还有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所以,任何问题都要从易到难。

        汇报:每个加数都是相同的。

        学习第47页例1(2)。

        出示课件中的例题。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火车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4+4+4+4+4=20。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汇报:每个加数都是相同的。

        学习第47页例1(3)。

        根据上面所讲,请同学们自学这个例题。

        汇报:2+2+2+2+2+2+2=14。

        小结: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乘法算式:2?7=14或7?2=14

        师:我们以前学过加号、减号,这个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提出要求:谁能把上面的几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谁来挑战?

        师:你们知道乘法算式怎么读吗?

        指名回答,师生更正。

        2?7=14读作:2乘7等于14。 7?2=14读作:7乘2等于14。

        3.教学?2?7=14?的意义。

        小组讨论乘法的意义。

        汇报结果。

        师总结:?2?表示相同的加数,?7?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14?表示相同加数的和。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讨论:如果更多的2相加,例如8个、12个?又该怎么写呢?

        学习第48页例2。

        师:同学们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数字叫什么名字吗?

        5+5+5=15

        5?3=15

        3?5=15

        3和5都叫?乘数?,叫乘号,?15?叫积。

        4.课堂练习。

        把48页做一做独立完成,然会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更正。

        5.拓展提升。

        加法算式: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或_____

        b.把练习九的1、2、3独立完成。

        课后小结

        提问: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师生总结:

        a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简便。

        b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c第一个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第二个乘数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等号后面的数表示相同加数的和。如:2?7=14,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板书

        乘法的初步认识

        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5个3 3+3+3+3+3=15 5?3=15 3?5=15

        7个2 2+2+2+2+2+2+2=14 7?2=14 2?4=14

        2?7=14读作:2乘7等于14

        7?2=14读作:7乘2等于14

        5+5+5=15

        5?3=15

        3?5=15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乘法是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的创造过程,从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

        能力目标:让学生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在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教学中,继续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乘法的概念,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识别相同加数。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引入。

        1.师生谈话,通过谈话引出游乐场,并出示情景图。

        同学们,十一放假,假期你们都去哪里玩了?谁来说一说?

        同学们,有一些小朋友利用假期去了游乐场,他们玩得可开心了,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好,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游乐场景图。

        2. 同学们,有的小朋友在玩摩天轮,有的小朋友在玩过山车,有的小朋友在玩小火车。我们先来看玩过山车的小朋友:过山车上每两个小朋友坐一个车厢,同学们看 (课件演示:用红色的圆圈把过山车上的小朋友两个两个圈起来。)我们一起来两个两个的数一数(师生共数)我们数了几个2?用加法算式怎么表示?板 书:2+2+2+2+2+2=12(边板书边问:几个2相加?6个2相加是几位小朋友?)

        3.我们再来看玩摩天轮的小朋友:摩天轮上每四个小朋友 坐一个吊厢,同学们看(课件演示:用红色的圆圈把摩天轮上的小朋友4个4个圈起来。)我们一起4个4个的数一数(师生共数)我们数了几个4?用加法算式怎 么表示?板书:4+4+4+4+4=20(边板书边问:几个4相加?5个4相加是几位小朋友?)

        4.我们接着看玩小火车的下朋友:小火车上每三个 人坐一个车厢,同学们看(课件演示:用红色的圆圈把小火车上的小朋友3个3个圈起来。)我们一起3个3个的数一数(师生共数)我们数了几个3?用加法算式 怎么表示?板书:3+3+3+3=12(边板书边问:几个3相加?4个3相加是几个人?)

        二、自主探究,认识乘法。

        1.观察写出的所有算式,启发学生发现相同加数算式的特点。

        同 学们,真了不起,解决了游乐场中的一些数学问题,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写出的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会说出不同的意见,如果学生发现不了特点,教师可 引导:第一个算式每个加数都是几?第二个算式,第三个算式,每个加数都是几?)教师概括:每个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小结:像这样算式中,每个加数都一样,都是相同的,我们把这样的加数叫:?相同加数?(板书),像这样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我们可以简单地说成?几个几相加?。

        2.让学生找一找每个算式中的相同加数。

        3.引导学生用几个几来表达相同加数相加的加法算式。

        第一个算式,相同加数是谁?有几个2相加?(板书:6个2相加)第二个算式有几个相同加数?(一起数一数)相同加数是谁?那这个算式是几个几相加?(板书:5个4相加)第三个算式是几个几相加?(板书:4个3相加)问:相同加数是几?(我们一起数一数)几个3相加?

        4.由困惑引发思考。

        引导学生观察6个2相加的算式:同学们,这是6个2相加,如果有100个2,加法算式怎么写?(学生可能说出把100个2加起来)想象一下,100个2相加,写起来会怎样?

        那我们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来表示这样的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呢?你能用更简便的方法表示这个加法算式吗?(这里说的算式是:2+2+2+2+2+2=12)

        动脑想一想,同桌互相交流交流。

        学生交流方法,指名板演。(对于合理的方法给予鼓励)如学生能写出乘法算式6?2或2?6,教师给予鼓励表扬:你真了不起,和数学家们想的一样,数学家们就是这样表示的。

        如学生说不出,教师直接告诉学生:6个2相加,还可以这样表示:6?2=12(板书)

        5.揭示课题,顺学而导(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法)

        这是一种新的方法,乘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6个2相加我们可以用6?2=12来表示,那这里的6表示什么?2又表示什么?它们和原来的加法算式有什么关系呢?(看着加法算式想一想,说一说)

        小结:对,2就是原来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2,6表示有6个2,也就是2的个数,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这个算式就表示6个2相加(教师手指着前面板书的?6个2相加?来说)

        谁能向老师这样再来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多指几名同学说一说)

        6个2相加还可以这样表示:2?6=12

        这里的2表示什么?6表示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谁再来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

        小结:这两个算式中的2都表示原来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2,这两个算式中的6都表示相同加数2的个数,有6个2,这两个算式都表示6个2相加(教师手指着前面板书的?6个2相加?来说)

        这两个算式中间的符号叫什么?谁知道?(板书:乘号)

        乘号像什么呢?

        小结:乘法和加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乘法就是有这样的加法得来的,所以,数学家们把加号一斜就创造出了一个新的符号?乘号。

        乘号怎么读呢?读的时候就读一个字?乘?,这个算式(6?2=12)怎么读呢?谁来试一试?(板书:6乘2等于12)

        第二个算式(2?6=12)怎么读呢?谁来试一试?(板书:2乘6等于12)

        同学们注意:乘号只读一个字?乘?,一起把这两个算式读一遍。

        同学们看,用乘法来表示这样的加法,感觉怎么样?

        小结:对,用乘法来表示这样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非常简便。也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

        6.鼓励学生把其他几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空间,巩固所学知识。

        你能把黑板上其他几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交流学生学习的成果,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中的因数表示什么意思?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再次强调:像这样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用乘法计算非常简便。(板书:简便)

        三、简单应用,形成能力

        1.巩固练习

        2.闯关游戏

        四、反思回顾,总结收获:同学们,这一堂课上的快乐吗?想一想这节课你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有哪些收获?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案

        #二年级#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三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导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学习了解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导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导学难点:

        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和学具:

        教具:电子白板、一个三角板、一个活动角

        学具:三角板、活动角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小兔请我们二(2)班的同学参观他们的新房子,你们愿意去吗?

        生:愿意

        师:房子是哪些图形组成的?

        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屏幕显示:从房子中拉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然后分别闪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中的一个角

        引入:小朋友们,刚才闪动的图形是什么?你认识它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和角交朋友

        板书课题:认识角

        [设计理念:用情景引入,创设生动的小白兔的家,帮小白兔找一找它的家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让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学习,而且富有童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二、预学

        1、角不仅藏在图形里面,还藏在校园里面,你还能从校园的图形中找出一些角吗?(出示校园主题图)

        先让学生说说那里有角,课件再演示。

        鼓励学生: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把这么多的角都找出来了。

        2、校园里有角,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地方,也有角,你还能找出来吗?

        课件出示:剪刀、吸管、水龙头

        师小结:看来角在我们生活中到处可以找到

        [设计理念:利用主题图里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情景,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3、出示导学单

        ①找一找:拿出三角板,找出其中的一个角,仔细观察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②画一画:试着画一个角,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③变一变: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让角变大,让角变小?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组合作学习、师指导

        三、互学

        全班交流、梳理盲点

        认识角:

        (1)学生齐读第一条自学小贴士

        师:同学们拿出自己手中的三角板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尖尖的

        师:尖尖的地方是角的顶点。

        板书:顶点

        师:你再摸一摸从顶点出发的这两条线,你又有什么感觉?

        生:直直的

        师: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板书:边

        (2)教师总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边说边画:边

        顶点

        (尖尖的)边(直直的)

        (3)学画角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角的许多小知识,想知道角是怎么画出来的吗?

        哪位同学们愿意到黑板上来画个角呢?

        指名画角、其他学生在草稿本上画角

        师:你愿意把你画角的方法讲给其他同学听吗?

        课件:先画(),再画()

        注意:在两条边的中间画一条弧线,作为角的标记。

        [设计理念:画角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放手让学生自己画,采用先“放”再“扶”的方法,既发展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又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比赛的形式,再次加强学生对画角方法的理解,并让他们在展评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4)角的大小

        师:老师手中有一个角,同学们有没有办法,让这个角变大?

        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在一起商量商量,怎样让这个活动角变大?

        生1:我把两边的纸条往外一拉,角就变大了

        师:角变大了,是角的哪个地方变大了,你能用手指一指吗?

        生用手指,师追问:角变大了,边有没有变化?

        师:相反,你还有什么办法让角变小?

        生1:把两边的纸条合拢,角就变小了

        师:你能指一指,是角的哪个地方变小了?

        生用手指,角变小了,边有没有变化?

        老师用活动角演示:师拿一个活动角,慢慢变大之后,再减掉两条边的一少部分纸条,看一看角的边,有变化吗?

        (5)红角与蓝角的争论

        设计意图:这段教学,通过拔动活动角,去体验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在具体的操作中,学生才能得以充分的感知,增强了认识效果,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6)儿歌总结帮助记忆

        小小角儿真好看;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千万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角的大小怎么辨;只看张口不看边。

        四、评学

        1、判断角(见课件)

        2、到创设情境小兔的新房中,再次完整地找角

        3、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角

        4、用小棒摆角:摆一个角至少要几根小棒?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五、欣赏生活中角的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篇二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一、分析教材,把握目标。

        1、教材简析

        《米的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利用学生对厘米的已有认识并能用学生尺量一些较短的物体的长度,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明确1米的实际长度,发现米和厘米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让学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体验,丰富感知,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建立米的长度表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身经历知识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加深对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重点:认识米。

        难点:形成米的`长度表象。

        二、慎选教法,重视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这节课采用“引导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求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自由操作学具,在自然的情境中亲身体会长度单位的产生。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根据指导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在扶着学生认识1米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认识2米、3米、4米等更多的米,并建立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和厘米组成的复名数表达测量的结果。即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实现学生的“学”,体现出教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即教师既教知识、又教方法。

        三、优化流程,突出主体。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本课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一)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困难。因此我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在设计引出长度单位米时,从生活实际引入:如果用厘米作单位测量黑板长度或教室门的高度,你觉得有什么不方便?

        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都取材于生活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数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二)引导探索,训练技能。

        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体会1米。第一个层次是直接感知1米,先看米尺,知道它的长度是1米。再通过操作体会1米的长度,如1米大约有5枝铅笔那么长、大约是地面到小朋友肩的长度、大约是一张课桌的长……这些操作,有时把米尺横放着体会,有时竖直着体会,都有利于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第二个层次在米尺上看出1米等于100厘米,不仅教学了两个单位间的进率,还通过100个1厘米的长是1米,间接地体验1米的长度。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里的8米和8厘米比长短的时候,由于认数范围还在100以内,所以不宜把8米化成800厘米与8厘米比长短,应该从1米比1厘米长得多得到8米比8厘米长得多。第三个层次是用双臂比画1米大约有多长,通过动作把对1米的感受表达出来;寻找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把初步形成的1米的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进一步认识米。

        (三)练习巩固,实践运用。

        能不能在简单的情境中正确使用米或厘米,反映出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观念是不是清楚和牢固。第53页第3题在量出身高中1米长的那段以后,剩下的部分不够1米,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能进一步体会米和厘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第4题为4个物体的长度选择适宜的单位,如床长2()。可以先想一想家里的床,由此选择米作单位。还要想一想如果用厘米作单位,那么长2厘米的床还能让人睡觉吗?引导学生开展这些形象思维,使米与厘米的长度观念得到巩固。

        同时适当补充一些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课堂小结,升华认识。

        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它对你有什么帮助?这节课你表现得怎样?等等。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地学好数学知识。

        四、久经磨课,追求卓越。

        教学的成功在于能够发现并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环节。我长期在低年级进行数学教学工作,对文本还是熟悉的,但对细节的把握和对学情的分析还要下细功夫。努力做到:

        1、研读教本。把握内容核心,校准施教目标。

        2、以学定教。反复比对教案,按班实施计划。

        3、情趣高效。设计多种活动,鼓励人人参与。

        篇三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笔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加、减法,这节课练习加、减法的计算。

        二、计算练习

        1、口算

        (1)用小黑板出示练习十四第9题。先指名学生说出口算过各和得数,再指名学生直接口算得数。

        (2)小结:口算加、减法,一般从高位算起,要用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如果哪一位相加满十,在前一位上增加1,如果哪一位不够减,在前一位退1和本位上合起来再减。

        2、笔算

        (1)做练习十四第10题第一小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地做在课本上。

        (2)提问:加法用竖式是怎样算的?减法用竖式是怎样算的?加、减法的笔算有什么相同的地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做练习十四第10题其余两小题

        (4)做练习十四第11题。做完后提问:用整千数去减,退位后个位上用几减的?十位上百位上呢?所以,减数笔差的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有规律?为什么差和减数个位上相加是10,十位、百位上相加是9?

        (5)谁能说一说这个规律说说1000减后面几个数各得多少?谁能说说十位、百位上各用几去减的?

        (6)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第13。

        三、应用题练习

        做练习十四第14、15题。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12题。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的简便写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计算细心,书写整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连加、连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出示26页?摘西瓜?的情境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学例1

        (1)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28+34+23=

        (3)学生讨论:你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同桌互相说说计算方法,然后在练习本上算出来。

        (4)引导学生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

        (5)指名学生板书:

        28 62

        +34 +23

        ------ --------

        62 85

        (6)师:为了写起来方便,可以把两个竖式连写,边说边板书:

        28

        +34

        ------

        62

        +23

        ------

        85

        (7)引导学生写明答案和单位,让学生分析一下这种写法和原来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简便在什么地方。

        (8)课件出示:练习:让学生完成26页做一做,

        46+25+17=

        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订正。

        2、教学例2。

        (1)测试课本27页?运西瓜?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让学生列出算式,老师板书:85-40-26=

        (3)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4)师:你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请写在练习本上

        (引导学生根据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连减的竖式写法)

        (5)展示学生的连减竖式

        师:除了这个竖式写法,还有不同的写法吗?

        如果学生想不出来,引导学生看书本27页小男孩的算法和写法:

        第一步:85-40=45可以口算,不用写算式。

        第二步: 45-26 (要求学生能口算的尽量要口算,口算有困难的可以用笔算) (6)学生讨论:除了用85-40-26这种方法进行计算,还可以用其他方法进行列式计算吗?

        (7)学生回答(师引导学生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再算还剩多少个?)

        (8)师板书:40+26=66(个)85-66=19(个) 课件出示。

        (9)把例1例2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算式的特点(连加连减),并板书课题。

        (10)练习:27页做一做第1题

        54+20+16=

        90-58-24=

        三、实践运用、拓展思维。

        练习五第1题,车上原来有67人,现在有多少人?

        试一试

        56+34-20=

        78-24+39=

        练一练:星星合唱队原有52人,有9名同学毕业了,新加入15人,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填一填,跳绳比赛,

        (1)前两次比赛结束时,小聪共跳 下,小明共跳

        下,小亮共跳 下。

        (2)第三次比赛,小聪跳 下,小明跳 下。

        (3)小亮获得第二名,他三次跳的总数可能是多少?

        他第三次可能跳了多少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畅谈,师小结。

        知识应用:把每一横行、每一竖行和每一斜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附: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案(二)

        教学目标

        1、掌握连加、连减笔算的竖式书写格式,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认真计算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连加、连减竖式计算格式。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连加、连减式题。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南瓜图问:你们看这是什么?(南瓜地)你们想不想去南瓜地里帮助农民伯伯摘大南瓜呢?(想)如果想要去帮助他们,就得先通过农民伯伯的小小测验。

        一、引入旧知、沟通联系

        口算: 10+10+20= 60-20-10=

        30+2+7= 15-7-8=

        2+8+30= 17-10-2=

        提问其中两道题?你是怎么算的?

        师:也就是这些题我们都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算的。你们可真棒。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连加连减的计算题, 板书本课课题:连加、连减

        二、情境引入 学习新知

        看来同学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真是不错,都顺利的通过了农民伯伯的测验,下面我们就到南瓜地里去看看吧!

        (一)连加

        1、出示书第27页情景图

        师:你从图上看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第一组摘了 28 个西瓜,第二组摘了 34 个西瓜,第三组摘了 22 个西瓜。

        师:那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大家提的问题都不错,那我们今天先来解决这个问题(出示)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大南瓜?

        2、师:请你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读一遍。

        3、师:同学们,要求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大南瓜?我们应该怎么想?

        生:要求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就是把三个组同学们摘得南瓜合起来。

        4、列式计算

        师:这道题怎样列算式。

        学生口述后教师板书: 28+34+22=

        5、你先来估一估这三个组大约一共摘了多少个大南瓜?

        谁估计得更准确一些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

        6 、组织学生讨论:

        师:那到底怎样准确的计算这道题呢?请同学们同位俩先商量商量,然后生说教师板书:

        9、师:这里三种笔算竖式哪种更好一些?好在哪里?

        学生分组讨论,师小结:这种把算式连起来写的方法,不仅可以少写一个?62?,比较简便,同时可以避免计算过程中抄错数,使计算正确、迅速。这种简便写法(板书:简便写法)的竖式,更方便。

        10、师:那大家看,为什么这个简便写法,可以把这里的两个竖式合起来呢?

        (因为 62是第一步算出的和又是第二步的加数,所以可以这样写。)

        11、师:谁再来说一说,这道题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12、师:请同学们,都试着用简便写法的竖式算一算,做在练习本上。

        13、师:同学们,这个结果与你的估算结果接近吗?

        大家的估算能力可真强。

        14、师:为了检查你们刚才学习新知识的情况怎样,老师给你们出了一道题。

        出示练习题: 笔算 46+25+17=

        选择不同的竖式展台展示,生讲解。

        15、师:摘完大南瓜,我们下一步该做什么了?

        生:运南瓜。

        师:好下面我就去南瓜地里运南瓜。

        (二)出示运南瓜情境图

        引导学生分析条件和问题

        师:这个图又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呢?

        生:共有 84 个大南瓜,李大爷运走了 40 个,王叔叔运走了 26 个。

        师:数学问题呢? 生:还剩多少个?

        自己完整的读一遍。

        师:这道题你会解决吗?

        自己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并用刚才计算连加的笔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

        学生尝试计算。 找一生板书竖式在黑板上,讲解。

        师:谁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生1:我们可以先算一共运走了多少个西瓜,再用总数减去运走的总数也可以算出还剩多少个西瓜。

        生2: 90-58 这一步我们可以口算,剩下那一步再列式,这样可以简便些。

        师:你们的想法都不错,你们真棒!

        师:下面我们再来检验一个你刚才学的怎么样?请看这道题。

        出示练习题: 90-58-30=

        三、巩固练习

        1 、师:我们学校数学小诊所来了三个小朋友,你们能帮助他们诊断一下吗?(出示课件)指名生说,师总结。

        2 、请同学们一组同学做一道题。

        54+20+16= 72-6-40=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习的高兴吗?那么你有哪些收获呢?

        多指名学生说一说。老师也有收获,出示课件,让学生读一读。 好了,同学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