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学设计_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的应用场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1.【公开课】《富贵不能淫》

2.小学语文《落花生》教学设计

3.落花生教学设计

4.用课堂成就生命的风景---读《司艳平青春语文课堂18例》有感

5.落花生教学设计及反思

6.《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吗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_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

【公开课】《富贵不能淫》

       听课感悟:

        听得很累,听得很开心。

        听完春慧的课,冒出来这一句话。

        很累是真得,因为,我写了6页听课录。很开心也是真得。因为,通过听课,我看见了自己的变化或者说成长。且不论成长,最起码,对于一节课,我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实实在在的评课建议。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你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哪些品质?

        (以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引出)

        二、学习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

        展示预习成果(文学常识的检查)

       一、读要求,明方向

        展示本单元的目标,接着,进入文章的诵读。

        1.齐读。纠正字音。

        2.再次齐读,感知一下。

        读完之后,提出了要求。

        二、读观点,明态度

        1.这篇文章在讲一件什么事?

        2.他们的观点是否一致?

        三、读类比,明原因

        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笔墨去写妾妇之道呢?(类比)

        四、读排比,明真丈夫

        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大丈夫呢?

        (翻译,大丈夫的前提,排比)

        五、读资料,明志向

        展示李白的《临路歌》中“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让学生例举课文中所学到的大丈夫。

        六、

        做学案上的题。(实词翻译)

       整体感觉:没有沉入文本中,缺少学生的思考,只是教师带着学生浅显地徘徊在文本之上。

        教学设计:

        一、导入

        《白杨礼赞》中的原句:它伟岸、高大……伟大,丈夫!

        二、学习目标

        (文言词义,排比,大丈夫)

        三、检查预习

        四、文本学习

        1.初读

        纠正字音

        2.齐读

        3.文章是围绕哪个问题展开辩论的呢?

        4.分角色朗读。(一个组读一个观点)

        5.景春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用原文中的语句进行分析。

        生:嘲讽。

        孟子又是什么态度呢?

        6.是什么原因使得景春和孟子辩论起来了呢?

        7.当今社会,男女平等,在封建社会,妾妇之间是什么关系?

        8.用自己的话归纳纵横家的特点。

        9.排比的作用。

        10.现实生活中的大丈夫举例。

        此节课,思路散乱,问题不集中。如果让我讲,我会用一个问题贯穿一节课: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

        可是,怎样把三个标准来讲呢?

       通过这一轮评课可以感受到:

        他们看到的课堂问题或者说缺点,我也可以看到了。只是,基于资历和荣誉,没人肯接受罢了。所以,荣誉还是要争的。

小学语文《落花生》教学设计

       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不过,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初中接触到的散文比高中的散文简单,所以初中散文教学是粗浅的,各位专家不要见笑。这些课文如何教?如何教学生才算学得有效?教到什么程度?才算好,还真难把握。因为这些文章大多是运用丰富复杂的艺术手法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独到见解或抒发自我的强烈感情,这些课文读起来很美,说起来很好,可理解起来却很难,意会的东西多,感悟的东西多,

       教师设计教案也费劲,难以把握;再加上学生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由于文学欣赏能力的关系,对其深厚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难以理解,因此,学生学起来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

       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我认为,要想提高此类散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抛开一切急功近利的做法,多放手,少讲解分析,少支解课文,尽可能地设法引导学生走欣赏的道路,去品悟、去体味,去揣摩,带领学生进入散文所创造的优美意境中,去领略其中的胜境,使学生的情趣得到陶冶,品位提到提升。

       一、欣赏散文,要让学生真切地体会作者所创设的情景(感情气氛)。能体会作者所创设的情景,学生就能领悟到作者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感情,进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二、欣赏散文,要让学生领会散文独特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进一步理解散文内在的韵味。

       三、欣赏散文,还要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深入地理解,反复地体会,才能对散文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

       总之,散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学会欣赏。通俗地理解我认为就是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做好积累。如果教学中教师只满足于让学生明白文章的中心和写作特点,知道这里用了什么顺序,那里用了什么修辞等等,而对其中表现出来的深刻的思想和浓厚的散文韵味视而不见,略而不谈,那真是大煞风景。试想,这种阉割式的或曰挑骨式的散文教学,哪里能激起学生对散文(甚至语文)的兴趣?学生能对语文有什么好感?

       1.要有清晰生动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在于教师在授课前充分的课前准备。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散文教学的设计也应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散文的规律;要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散文教学应有清晰生动的教学设计。清晰主要指教师对所讲课文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要胸有成竹。与此同时,教学设计还必须生动有趣。事实表明,只有教师有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和带动学生的求知渴求,启发其心智,开动其大脑,促使其钻研。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授课时的情绪基调设计也必不可少,教师要激情满怀,要表现出洋溢四射的激情,学生才会受到感染,随着教师的情感指引投入到课文的意境中,他们的思维才能敏捷起来。研究表明,学生课堂注意力每隔五至七分钟就会松弛,所以在一节课里,教师的设计就要把握这一规律,动静结合,松弛有度,快慢适中。只有“课型新颖、思路清晰、层次细腻、手法生动、活动充分、积累丰富”的教学设计,才能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学有目的、学的积极、学的轻松、学有收获。

       2.要有凸显人性的教学过程。

       每一篇散文的教学就是一次传扬发掘人性的过程。我们所用教本中的散文绝大多数都是过去年代中外作家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写出来的,每一篇文章都打上了作者所处年代的烙印。因此,教学中要凸显人及人性这一主题。散文重在抒情寓志,它没有复杂的情节,也不追求完美的人物形象,许多人就会认为它只不过是作者托物言志、借景寓情的工具罢了。因此,教学中就会只见景物不见人,对人在作品中的地位、对人性在作品中的充分作用缺乏自觉的把握。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握三点:

       一要正确领悟作者抒情写志的真意,纵观我们的教科书中,无论是《白杨礼赞》、《石榴》,还是《紫藤萝瀑布》等,都必须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要把握散文作者情感抒发的目的。意境是散文的生命,作者通过生动的描述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情感表达出来,达到物与情相融,意与境相织,从而唤起读者的联想。从作者的写作目的追寻中,无不透着作者高尚的人格和美好的人性,教学的人本思想也从此得到充分的体现。如08年中考题林清玄的《生命的化妆》。

       三要挖掘散文的最终归宿。文学是人学,散文教学凸显人,就是尊重文学艺术的自身规律,就是把握了散文教学的根本。散文的最终归宿是倾诉心曲,捧出真善美的心肠,其本色是“真”,教师就是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去发现作品中的人、作品中的情。如莫怀戚的《散步》。

       3.要有渗透美育的教学技巧。

       散文也被誉为“美文”,爱美、审美、求美是古今人之本性,以人为本的散文教学必须渗透美育的课授技巧,才能吸引学生对散文的爱,教师应从三方面去实施这一教学。

       一是用美的形象吸引学生。美是抽象的东西,但伴随着感性的形象,课文中的感性形象虽不是物质的实在存在,但是可感知的,作者在作品中栩栩如生的描述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美的形象世界,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美的所在,接受作品中美的形象的熏陶,启发学生和文中美的形象对话交流,也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如九年级的《散文家谈散文》(《白鹭》)中形美、意美、情美。形美,美在大小适宜、色彩和谐;意美,美在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情美,美在以心格物、融通自然。

       二是用美的情感感染学生。要进一步感受形象的内在意蕴的生命力,唤起自身生命力的体验和确认。随着情感的激发、表现、持续,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精神王国。散文都寄托蕴含了作家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师自身与作家以及作品中形象的共鸣是不够的,关键要让学生也与之产生共振,使教师学生都能抓住散文的思想感情,从而带给学生丰富的美感享受。

       三是用美的教学过程共谱和美课堂乐章。散文教学的艺术性十分重要,如果没有独到的艺术形式进行,那就无法实现散文给人的美的享受。教师要把美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每一句话、每一个形体表达都要以审美的眼光对待,把审美意识通过教师点点滴滴渗透输导给学生,对学生的感知体验做到引而不发,对学生的随机审美要适当调节,对学生的不良审美要因势利导,培养其观察力、模仿力、领悟力。

       我们现在都在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想其本质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他的途径和方法有许多,诸如:教学目标的优化、教学手段的优化、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策略的优化、教学过程的优化等等。其根本离不开教师有效的教与学生有效的学,因此,看一堂课是否有效,我认为关键要看学生的学是否有效,说得通俗些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适当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发展。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个大课题,包含的内容太丰富,理论的东西很多,具体的操作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一切都是实践,永远都是在路上。

落花生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主要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语文《落花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希望您喜欢。

篇一:小学语文《落花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吩咐、茅亭、榨油、价钱、石榴、爱慕”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学,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难点

        了解课文借物喻人、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猜猜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花生)

        2、(出示花生的)说说花生的作用。(能吃、能榨油)

        3、思考:为什么叫落花生呢?(播放花生的生长过程的视频)。

        4、落花生不仅是农作物的名字也是本篇作者的笔名,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留着这个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的童年时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提示学生标号段落)(一两个即可)

        2、再读课文,并概括课文围绕花生讲了几件事情?分别是什么?(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3、再次追问,四件事情分配笔墨是同样的么?看看这四件事情分别在哪些段落?(文章对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都是寥寥几笔,而议花生却用了那么多的笔墨)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议花生这件事,让作者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4、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作者写的详细具体,而次要部分就写得简略,这是这篇著名散文的第一个特点: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板书),我们平时写文章也不能平均用力,也得分主次,主要的详写,次要的略写。

        (三)抓住重点,理解道理

        (过渡:下面我们就直奔主要部分3—15自然段,看看那天晚上父亲和我们在一起围绕花生都谈了些什么?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

        1、学生分角色读文,指名汇报:谈到花生的好处,(相机出示课件:姐姐、哥哥、“我”谈花生的画面)兄妹们是怎样认为的?板书(味儿美、可以榨油、便宜)

        (过渡: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那父亲是怎么谈花生的?)

        2、自读第十自然段,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朴实无华、默默无闻的品质)

        ②谈花生,为什么要说到桃子、石榴、苹果上去呢?(此处出示表格-位置、外表、印象)(通过对比,让我们更加体会到花生虽不好看,却朴实无华,默默地给人们带来好处。)

        (过渡语:课文读到这,同学们,父亲仅仅是在谈花生吗?哪句话明确告诉我们了?说说你们是怎样理解的?)

        3、指名学生回答:(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过渡语:那少年许地山是否理解了父亲所说的话呢?(理解了)哪句话能体现出来呢?学生与老师齐读“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4、现在同学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起“落花生”这个笔名了么?(同学都点头,教师加以说明。)

        (四)拓展延伸,理解难点

        这篇文章谈论的是落花生,讲的却是做人的道理,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板书)

        (五)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可根据时间进行删减)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许地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说过的这句话“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六)课后作业

        写作练习:试着以你周围的一种事物来说明一种道理。

四、板书设计

        略

篇二:小学语文《落花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能背诵课文重点语句。

        4、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能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5、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难点:

        体会赞颂花生顽强生命力的语句。

教学准备:

        老舍的《落花生》和《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梅花魂》等文章;

        演示文稿。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类比导入,揭示主题

        梅花、竹子历来被中国人所喜爱,他们的清高、淡雅和坚贞往往被用来比喻有气节、有骨气、有灵魂的人。比如诗人郑燮在《竹石》中描写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此抒发自己不畏磨难的铮铮铁骨。比如陈慧英的《梅花魂》中外公说: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腰。他们就像梅花一样!这些诗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看似状物,实则是写人,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这就是“借物喻人”或“借物喻理”。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落花生》,看看作者许地山是如何通过写落花生来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不加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把课文读正确。)

        1、学生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检查朗读,提示重点字词的读音与结构,如茅、榨、榴等。(要求会书写,会组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

        1、你对课文哪一部分最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课文的学习。

        2、集体读第一段,了解种花生、收花生。重点体会“居然”一词。

        (1)读出花生收获后一家人的意外、惊喜。联系生活,会用“居然”造句。

        (2)种了就是想收的,为什么收了却又说没想到?没想到什么?为什么没想到?感悟、体会花生顽强的生命力。

        四、品读课文,研析重点

        1、花生顽强的生命力令我们惊喜、赞叹,同样也让母亲高兴。在第二段中有一句话表现了母亲的高兴,谁能帮我们找出来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过渡:(是啊,一次没想到的收获,也要过个节来庆祝,可见这一家人对生活是多么的热爱。这收获的哪里是花生,分明收获的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啊!)

        2、读一读4—15段,看看这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一家人是如何边吃边议论花生的?

        读“吃花生、议花生”的内容。

        过渡: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容易被人忽视的特点,而这容易被人忽视的恰恰是花生最可贵的好处。

        3、默读父亲的话。(出示演示文稿——父亲的一段话:花生的好处很多,……)

用课堂成就生命的风景---读《司艳平青春语文课堂18例》有感

        《落花生》的作者是许地山。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落花生》优秀的教学设计以供大家学习。

《落花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能背诵课文重点语句。

        4.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能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5.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难点:

        体会赞颂花生顽强生命力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类比导入,揭示主题。

        梅花、竹子历来被中国人所喜爱,他们的清高、淡雅和坚贞往往被用来比喻有气节、有骨气、有灵魂的人。比如诗人郑燮在《竹石》中描写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此抒发自己不畏磨难的铮铮铁骨。比如陈慧英的《梅花魂》中外公说: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腰。他们就像梅花一样!这些诗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看似状物,实则是写人,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这就是?借物喻人?或?借物喻理?。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落花生》,看看作者许地山是如何通过写落花生来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不加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把课文读正确。)

        1.学生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检查朗读,提示重点字词的读音与结构,如茅、榨、榴等。(要求会书写,会组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

        1.你对课文哪一部分最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课文的学习。

        2.集体读第一段,了解种花生、收花生。重点体会?居然?一词。

        (1)读出花生收获后一家人的意外、惊喜。联系生活,会用?居然?造句。

        (2)种了就是想收的,为什么收了却又说没想到?没想到什么?为什么没想到?感悟、体会花生顽强的生命力。

        四、品读课文,研析重点。

        1.花生顽强的生命力令我们惊喜、赞叹,同样也让母亲高兴。在第二段中有一句话表现了母亲的高兴,谁能帮我们找出来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过渡:(是啊,一次没想到的收获,也要过个节来庆祝,可见这一家人对生活是多么的热爱。这收获的哪里是花生,分明收获的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啊!)

        2.读一读4?15段,看看这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一家人是如何边吃边议论花生的?

        读?吃花生、议花生?的内容。

        过渡: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容易被人忽视的特点,而这容易被人忽视的恰恰是花生最可贵的好处。

        3.默读父亲的话。(出示演示文稿?父亲的一段话:花生的好处很多,?)

        要求:读这段话,你能读懂什么?还有没有不懂的?

        a根据你对父亲的话的理解。完成下面的表格。

        b反复读一读?我?说的话:?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联系生活,先想一想?体面?讲体面?只讲体面?的各自含义,再深入体会父亲对我们的期望。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朗读最后一段,找一找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父亲的话给?我?很深印象。体会?印?字用得准确,体会父亲的话对?我?一生的影响。

        ?那一夜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许地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长大后他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他说过的这句话:(出示演示文稿:我要像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六、作业。

        老舍的《落花生》、茅盾的《白杨礼赞》、陶铸的《松树的风格》、陈慧英的《梅花魂》、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一读这些文章,把点明中心的句子画出来。

        乐曲:《小草》、《劳动者之歌》

《落花生》课文阅读推荐: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咐附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落花生教学设计及反思

       艳平姐的《青春语文课堂18例》到了,我放下手边的琐碎,净手,静心,沉浸到一节节洋溢着青春特质的课堂教学和生命气场中。

        这是一本厚重、厚实的课例集。每个课例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立足王君老师的文本特质和课型创新理念,用表格的形式定位文本类型,概括课堂特色;然后是教学实录,接着是艳平老师的自评悟课,最后是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的他评看课。这四个部分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既能让读者明白每一种文本类型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具体灵动地呈现,又通过悟课,让我们看到艳平老师备课中对教学点和课堂活动的取舍抉择过程,从而明白教学重点是如何凸显的;还能透过他评从理论的高度条分缕析地品味课堂可借鉴之处。这样的体例设计非常用心,读来倍觉受益,春霞说这是一本良心之作,此言中肯。

        一个个课例读来,眼前浮现出艳平姐和学生热情互动、深入对话的课堂场景,这样的场景又幻化成鲜花烂漫、溪流淙淙、草树相映的美妙风景,一如以金黄和鲜红为主色调的封面,激发、唤醒着同为师者的我们向上向美的课堂理想和生命诉求。

        翻开课例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株璀璨鲜妍的并蒂花---《皇帝的新装》和《一面》的同课异构。这样的经典文本,艳平老师不仅上出了新高度,而且自己跟自己较劲,从不同角度深挖文本的教学价值,把同一文本上出异样的风姿和神采。《“比”出来的迷失》以“比”字撬动课堂,深挖童话主题。由皇帝的嗜好和骗子的广告词切入课堂,通过“皇帝想”“大家想”的整合求同,探究人性弱点,再由此进入文本语言深处,通过演读各色人等的内心独白和外在语言,体察这样的人性弱点造成群体的自我迷失,童话的寓意在“如果我们做到哪一点就不会迷失”的交流对话中深入学生心灵。《在童话的天宇中飞翔》把童话的语用点一一分解呈现,用小组演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代用语气词”在童话中的表达效果;用删改比读的方法让学生品析程度副词的表达作用;用情境互读、动作演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童话中“反复”的妙处;用发现矛盾法来彰显人物的真实内心。这些活动聚焦童话的语言表达特点,从多个切口探究童话文体创作的奥秘,并由此体悟到《皇帝的新装》的主题意义。这个语用型教学设计,选点精巧,解读深入,课堂活动张合有度、动静合宜,结课收束有力,余音绕梁。

        《一面》的主题型教学立足“相遇”,通过文本语段品析相遇中的阿累和鲁迅的精神品质,探究相遇中的人生传奇,联结教师自身的经历,为“相遇”做了文学化的阐释:同路人才会相遇,志同道合的人才会相遇。你是什么样的人,你今后就会遇见什么样的人。至此,文本与生活得以打通,文字和心灵建立联系,主题型文本的精神引领和教育意义在语言文字的涵咏品读中达成。而《一面》的写作型文本则以“一件事写人”为教学基点,着眼“深情”,从叙事、描写、感受多方面挖掘文本的写作技巧,引领学生走进语言的精微隐秘处,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精彩的课堂设计源于深刻独到的文本解读,灵动的课堂教学源自对学情和认知规律的精准把握。教学《白杨礼赞》,艳平姐以“纵观看关系”“横观看段落”“微观看虚词”“大观看意旨”四个环节架构课堂,把经典散文上出思辨的情趣;教学《风雨》,艳平姐以给“风雨”组词导入,“风雨之力”“风雨之违”“风雨之写”融语用训练于文本品析中,以写定教;教学《变色龙》,艳平姐放弃主要人物,聚焦配角,在咬文嚼字中走向文本深处;教学《植树的牧羊人》,化长为短,用“四看”架构课堂,散点式、全方位教学语用……反复观赏艳平姐课堂中的美妙风景,一边赞叹,一边深深敬服:只有深爱语文的人才有如此的钻研韧性,只有深爱生命的人才能不断挑战自我。

        《青春语文课堂18例》中的单篇教学是一朵朵姿态各异、鲜妍明媚的花儿,散发着清新怡人的芳香,不仅让学生流连忘返,也让读者驻足不前;而其中的群文教学则像淙淙溪流,艳平老师善疏巧挖,把多个文本汇成语言的洪流,推动着学生遨游潜泳,奔向语文更深远的水域。《在虚静高贵中寻觅》以“动静结合”这个语用点整合王维的三首诗,在四读中观画面美、品析诗句、体悟意趣、知人论世,读懂了王维“动静合宜”的生命状态;《智者无声,自成高格》着眼小人物的生存智慧,比较两类人物的说话方式、心灵世界,探求智者的语言素养和思维素养;《遥望杜甫赤子心》以“望”字为抓手,整合《望岳》《春望》和《石壕吏》三首诗,在多层次多角度的比读中,“望”见杜甫的雄壮之心、离乱之心、赤子之心;《唯有夸张识君心》是语用型群文教学的典范,聚焦夸张手法,解开李白独特表达背后的独特情感,触摸到诗仙昂扬浪漫的心灵世界。

        君师父作序《艳平的意义》,洋洋洒洒近五千字,酣畅淋漓,读来让人心潮澎湃、感动涟涟。想起宜昌年会上与艳平姐的初次相遇,想起徐水年会上艳平姐同人同质群诗教学的论文宣讲,想起温岭年会上艳平姐演讲《为什么流浪》的激情满怀、热泪盈眶。艳平姐是湿地的一面旗帜,她用自己的成长成就了湿地的一方风景,成就了自己的生命风景。记得晓琳姐说,不要只看到艳平现时的飞速进步,要知道她曾数十年如一日地广泛阅读、专业探索。君师父从精神层面揭示了艳平的人生追求对语文教师的启迪意义,李颖方老师从具体操作方面提炼总结了向艳平姐学习的路径,晓琳姐则告诉我们坚持、热爱是成就艳平姐课堂风景的土壤。

        我想,艳平姐的意义,更在于她是草根、一线教师的唤醒者,她用自己的成就唤醒了每一个人心中都有的梦想。我们也许不能像她一样仗剑走天涯,去异地开辟人生新天地,但是,我们可以像她一样,用心解读文本,坚持钻研课堂教学,把每一节课当公开课来磨砺自己,一个人同课异构,在讲台这个生命道场中成就属于我们自己的风景。可能这风景不辽阔高远,不赏心悦目,但只要努力去建造,定如艳平姐所言,“此生不辜也不负”!

《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吗

        一、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的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在表达上颇具匠心,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

        由表及里的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四、前置性作业: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填字、不漏字。

        2、自学本课生字、生词,借助课文或词典理解词语意思。

        3、把不明白、或有异议的问题,记下来。

        4、根据预习,自己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花生的生长过程,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叫“落花生”。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词掌握情况,适时正音。

        2、分段检查读课文,总结概括课文的方法。

三、小组合作,质疑问题。

        1、小组合作,解决自己预习时遇到的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梳理有价值的问题。

四、品读重点段落:

        根据学生找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一)课文为什么写“桃子、石榴、苹果”,它们与“花生”有什么关系?

        A、师生讨论得出:作者之所以写“桃子、石榴、苹果”是为了与“花生”作对比。

        B、找它们的相同点:

        生:相同点是都好吃,都对我们有好处。

        C、再读课文,小组讨论他们的不同点:

        小组长代表发言,学生补充得知它们的不同点是:

        D、通过朗读把它们的不同读出来。(生读、师范读强调读书方法、声再读)

        E、透过它们的不同,细品花生的可贵之处。

        生:默默无闻、朴实无华、不炫耀、不张扬、甘愿平庸、谦虚

        (二)理解父亲说的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A、师:正是因为花生有这些可贵的品质,所以父亲才希望“我们”做这样的人。

        B、谈谈父亲说这句话的意思。

        C、讨论“父亲在赞美花生,难道是想贬低桃子、石榴、苹果吗?”

        D、了解这种对比写法些好处。

        (三)理解作者说的这句话“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A、理解什么叫“体面”?(广义的)

        B、现代社会中我们该不该“讲体面”?

        C、能不能“只讲体面”?

五、总结深化,升华主题:

        联系生活,说一说我们身边有哪些人是对我们有好处、有用的人?

六、课外延伸,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师:题目是落花生,其实在写人,我们把这种写作手法叫借物喻人(板书),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这种写法,老师推荐阅读,老舍的《落花生》、茅盾的《白杨礼赞》、陶铸的《松树的风格》、周敦颐的《爱莲说》。

教学反思:

        《落花生》是一篇借物喻人,富于哲理性的一篇课文,其特点是:由物及人、借物说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和重点突出等。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学花生”来写,重点突出了“议花生”这部分的内容。

        在设计这堂课时,首先我大胆地对对教材进行取舍,把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亲话的含义,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全文思想感情。其次,为了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以求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最后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一、还学生自由学习的权力: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课堂反馈时,我发现通过自已的方式,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十分丰富,增长知识的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调动起来。

        二、合作探究,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语文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尽情舒展生命活力。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中,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精读课文,理解父亲说的话,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我都引导学生自已读,小组合作,以交流汇报的形式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两段话这一环节时,父亲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包蕴着一个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教学时,我不过多地讲解分析,而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交流。实践证明,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按学习要求找出花生与三种水果的不同特点,体会出花生默默无闻,默默奉献,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

        三、大胆质疑,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

        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质疑的问题,都由他们自己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各抒已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思维异常活跃,个性得以和谐发展。

        四、方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所以教学结束后,我布置学生课后读几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再次领悟这种说明方法。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真正的体会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只有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想学习”的内在情感因素,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教材把握不到位、紧张等原因,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教师语言词不达意、引导学生读书不够等,希望各位领导、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

读《余映潮谈阅读设计》中精读有感

       《白杨礼赞》借白杨树来象征北方广大抗日军民,这就是托物言志,采用的是象征手法。这是《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教学设计与指导》中对本课写作手法的讲析。

       什么是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运用象征、起兴的手法,通过描绘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基本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托物言志所借助的物,具有象征意义,运用物的象征意义来表达作者的志趣、意愿、思想和情感。

        根据托物言志的概念来分析,作者借助白杨树的象征义表达对广大抗日军民昂扬向上精神的赞美之情,可以判定《白杨礼赞》属于托物言志。

        《金色花》中金色花象征着孩子的天真,作者借助金色花的象征义表现孩童对母亲的热爱和亲昵,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温柔怜爱。那么《金色花》的表现手法也是托物言志,采用的是象征手法。

       《荷叶母亲》中荷叶象征着母亲的厚爱,作者运用荷叶的象征义表现少女对母亲的依恋和感激,表达了母亲对女儿的心灵庇护。可以说《荷叶母亲》也是采用象征手法的托物言志。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作者思想或情感的文章都属于托物言志?虽然这样分析,但我并不赞同这种观点。

        至于这三篇文章都运用了象征手法,这毋庸置疑。象征手法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这三篇文章都借助具体的物,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所以它们都运用了象征手法。

        但托物言志重在言“志”,重在表现作者的志趣、情操和志向,如果没有表达作者的情操和志向,而仅仅表达作者主观的赞美或憎恶之情,说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欠妥,应该属于托物寄情;如果借所托之物表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应说是托物寓意。

        如《爱莲说》借莲花君子的形象含蓄表达了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在污浊的环境中坚贞不渝、保持正直操守的志向,属于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又如《陋室铭》借陋室不漏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同样属于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而《白杨礼赞》借白杨树的象征义表达的是对广大抗日军民昂扬向上精神的赞美之情,没有表现作者的志,而表现的是作者的赞美之情,因此应该说是托物寄情或托物寄意。

       同样《金色花》《荷叶母亲》都没有表达作者的人生志向,如果说属于托物言志欠妥,也应该属于托物寄情或托物寄意。

        在这次国培之前,我还不知道什么是主问题,什么是精读?我课堂上平均提问的次数很多,出现很多碎问碎答的情况,这样上课形式,更多的是填鸭式的教学,这让学生感觉老师讲了很多,可是什么也没听懂,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老师的教学效率低。

        余老师在《余映潮谈阅读教学设计》一书中介绍了什么是精读?

        粗略地讲,阅读中的文意把握、思路分析、层次划分、要点概括、词句品味、手法理解、表达艺术赏析、思想情感体味等内容的品读就是精读。

        细一点讲就是:理解文章的中心、要素、顺序和结构方式;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或层次;概括文章、段落的要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的一般意义与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品析词、句、段以及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分析文章线索;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以及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或者手法,品味文中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对文章的艺术特色进行赏析;概括人物、事物的特点;提炼与发现表达规律;从特定的角度如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实写虚写、伏笔照应、以动写静、细节描写等角度进行品读欣赏,以及指导学生自由进行美点寻踪、妙要列举的赏析等,都是精读的训练。这些专业词汇,对非汉语言专业出身的我在初中语文的学习和课堂教学来说提供了明确的前进方向。

        余老师提出精读的训练,一定需要教师的指导、引领与点拨,而教师教学设计的技巧,仍然在于教材处理。

        对短篇课文,可用多角度反复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品析鉴赏。

        对长篇课文,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我们需要运用“选点”的教学设计技巧。

        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可关注如下角度的教材利用:一是课文的部位,如对某个部分、某个片段的精读,二是课文某个方面的突出的表达技巧,如小说中的照应笔法;三是课文中某个方面的精美内容,如景物描写的赏析。有了这样的处理技巧,就有可能设计出比较到位的精读教学过程。

        余老师提出进行《壶口瀑布》精读训练的时候,可以着眼于文章的“部位”。点示学生进行精读训练的赏析角度可从以下几点展开:

        (1)分析这段文字中的精美层次;(2)阐释断中议论的作用;(3)欣赏其语言运用之美、细节描写之美;(4)说说断中比拟手法的表达效果;(5)阐释本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6)根据本段文字说说对“情景交融”的理解。这堂课在文意把握之后,切入课文的第三、四、五段,请学生赏析这三个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并重点赏析了第四段文字的表达艺术。教师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深层次的练习。

        所以,我也尝试将从余老师书中所学的知识融入自己的教学中,设计了《白杨礼赞》。

        诗意导入,引出课题:白杨礼赞。

        基础梳理:简介作家;学习字词;速读课文,写一写(:作者礼赞了怎样的白杨树。);解读“礼赞”的含义。

        理解“礼赞”之法。引导学生圈画直接抒情句并(从感情基调、语速、重音、停顿、语调)进行朗读指导;品读作者刻画白杨树的角度和作者在文章最后提到楠木的用意;

        把握文章层次,朗读、品析语言,为体会、理解作者礼赞白杨树的意图做铺垫。

        体悟“礼赞”之情。出示写作背景,通过文中语句分析文中的象征手法。

        美读课文第6—8段,指导语音饱满、圆润,体味情感,把握语速,注意语气表达,特别注意朗读的个性化。

        课后作业:尝试背诵;试选取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个片段的写作。作为一名新老师,我时刻记着:我在路上,我在行走!

        以上有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今天关于“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